1937年末,八路军115师的一部分抵达了晋察冀三省的交界地带,计划在这里建立抗日根据地。当时,115师独立团团长杨成武负责易县和涞源一带的抗日工作,负责发展地方的抗日力量。115师指挥所的副师长聂荣臻对杨成武说道:“成武,现在咱们表面上在合作抗日,但老蒋暗中还是在使绊子,再加上咱们部队在这片地区的根基较浅,你的任务真的是很重啊。”
聂荣臻的担忧让杨成武拍着胸脯坚定地回答:“聂师长,您就放心把任务交给我,我一定会圆满完成组织上布置的目标!”聂荣臻拍了拍他的肩膀,微笑着说:“好小子,你放开手大胆去干,我全力支持你。” 杨成武当时只有23岁,虽然年轻,但他的能力和胆略却远超同龄人。
他立即回到了自己负责的根据地,开始着手扩充部队。如何才能增强根据地的力量呢?杨成武认为,方法其实很简单:首先要扩大地盘,其次要增加兵力。然而,扩大地盘并不像说起来那么容易。当时华北地区的大部分城镇已经被日军占领,要想在这些地方建立根据地,风险极大。至于一些平原地区的乡村,因为经常遭到日军扫荡,也很难在这些地方长时间驻扎。那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杨成武在易县一带进行了实地考察,发现当地有许多山区,比如著名的狼牙山就位于此地,这些山脉之间分布着许多村庄。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这些乡村很少遭到日军的扫荡,相对较为安全。于是,杨成武开始在这些地区逐渐发展抗日力量,随着时间的推移,地盘不断扩大。
杨成武的名声迅速在当地传开,随着名气的增长,他也引起了更多的关注。赵玉昆便是其中之一。赵玉昆自幼出生在易县,家境曾一度殷实,但由于沉迷赌博、酗酒等恶习,早早把家产败光了。无奈之下,他加入了当地的土匪,开始依靠抢劫为生。随着日军占领华北,赵玉昆心生以抗日为名谋取个人私利的念头,声称要拉起一支抗日队伍。尽管赵玉昆在当地并不受人欢迎,但因为大家共同仇视日军,还是有不少人加入了他的队伍。最终,赵玉昆聚集了5000余人,形成了一股不小的力量。
然而,赵玉昆并不真正参与抗日行动。他带领的队伍虽然表面上抗日,实际上却四处招摇撞骗,过着混日子的生活。久而久之,队伍中一些志同道合的士兵开始对赵玉昆的不作为产生不满情绪,纷纷要求他采取更实际的行动。赵玉昆意识到队伍已经发生了变化,他知道如果继续这样下去,队伍会四分五裂,而他自己也将失去权力。于是,赵玉昆开始寻找支持自己的“靠山”。
他看中了八路军这个“大旗”,想借此保持自己的地位。当杨成武得知赵玉昆有意加入八路军时,他心生欢喜。毕竟,扩展根据地后,接下来需要增加兵力。于是,杨成武特意邀请赵玉昆来到根据地司令部详谈。赵玉昆见面时提出了三个条件:首先,改编成八路军后,他的几个心腹必须担任高官;其次,要给部队发军饷;最后,允许他带领队伍自由活动。
听完这些要求,杨成武很快答应了赵玉昆的第一个条件,但拒绝了其余两个。因为我军一贯不发军饷,战士们甚至只能领取极少的津贴,杨成武坚持不为赵玉昆破例,破坏规矩。至于赵玉昆要求自由活动,杨成武更是直接表示:“你要是真心加入八路军,就必须服从组织的命令,任何自由行动都是不允许的。”
杨成武的坚定态度让赵玉昆无可奈何,最终他带领自己的队伍加入了八路军,成为冀中军区游击军第三支队的司令员。
然而,赵玉昆并没有改变他追求个人享乐的本性。驻扎在艰苦的乡村生活让他不习惯,多次向杨成武提出物质上的要求,而杨成武也在规定范围内尽可能地满足了他。然而,赵玉昆的贪婪似乎是永远无法满足的,他开始提出越来越过分的要求,而当杨成武明确拒绝时,他便心生叛意。
最终,赵玉昆决定带领一些心腹刺杀杨成武,并投降日军。1940年春节前夕,赵玉昆以宴请营级以上干部为名,热情邀请杨成武参加。然而,由于杨成武接到上级命令,临时忙于指挥部署防御工作,无法按时赴宴。赵玉昆心生不满,却只得遣散已经准备动手的士兵,假装继续应酬。事后,赵玉昆担心事情败露,于是带领一些心腹深夜投降了日军。
杨成武多年后回忆起这件事,感慨道:“幸好当时因忙于军务,没去赴宴,否则若我真的在场,后果不敢设想。”赵玉昆叛变后,为了讨好日军,他带领伪军围剿抗日根据地。正是这一时期,狼牙山五壮士在抗击伪军的战斗中英勇牺牲。
赵玉昆在投降日军后的所作所为终于引来了应得的惩罚。1950年10月,他被公审并处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