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中国的旧社会以“三教九流”文化闻名,不仅在国内传承千年,也为世界所知。
在革命战争的年代,随着我军的创建与发展,除了确立明确的奋斗目标、凝聚内部分工与团队协作外,还需要有一部分人精通与外界各方,尤其是敌军、友军以及社会各界错综复杂的“三教九流”关系的打交道能力。
能与“三教九流”打交道的人,都是深谙社会规则的“老江湖”,甚至是现代版的“绿林好汉”。在新中国开国的将领中,除了军事人才、政治工作能手、后勤管理专家,还有哪些人特别擅长与复杂的社会环境互动呢?
《陈赓传》中提到,刘伯承元帅曾在战争年代说过这样一段话。他认为我军中最懂得社会人情与“三教九流”关系的人,第一个是来自“绿林”的贺老总,其次便是13岁加入湘军、在上海从事地下工作的陈赓。
贺老总的江湖经历长达十多年,通晓马帮文化与川湘鄂等地的绿林规则;而陈赓则在上海的青红黑帮与社会各界混得游刃有余。事实上,刘伯承元帅能够做出这样的评价,亦是基于他自己年轻时与四川“袍哥”结识的经验。
我军来自五湖四海,各种人才汇聚,自然不乏能够与“三教九流”打交道的高手。
例如,陈毅元帅,青年时期曾留学欧洲,回国后参与井冈山根据地的创立,红军主力长征后又坚持了三年的游击战,抗战时带领新四军在华中坚守。在日军、伪军、顽军、地方势力的重重包围中屹立不倒,若没有出色的协调能力和社交技巧,根本无法做到。
建国后,陈毅元帅出任外长,与世界各国的高层和外交官员频繁打交道。除了贺老总、陈赓、刘伯承与陈毅之外,还有一位极擅长与“三教九流”打交道的开国元帅,那便是低调的叶剑英。
为什么陈赓对中国社会的“三教九流”如此熟悉呢?
许多评书和传奇故事中,江湖人物往往具备一些鲜明的特征:一是出身江湖或大户家庭,自幼便习惯与不同阶层交往,天然具备一定优势;二是性格开朗、能言善道,懂得察言观色,善于与陌生人交往;三是成长环境使其接触社会各界、融入“三教九流”的大环境;四是必须具备一定的“悟性”,能够在与不同人群的交往中灵活转变角色。
从陈赓的背景来看,他几乎具备了这些条件:陈赓的祖父陈翼琼曾是湘军的花翎副将,家族背景深厚;性格上,陈赓天性乐观开朗,甚至敢在延安会议中拿起主席的水杯大口饮水;从小成长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13岁参军,17岁中秀才,曾参与过护法运动与同盟会,经历了黄埔一期,担任过情报科长。而他天赋极高,学习能力出众,成就更是可想而知。
因此,陈赓获得了像宋庆龄、蒋介石、毛主席、周恩来、刘伯承等人的高度评价,大家都喜欢这个“活宝”。连一向严肃的彭德怀,也时常被陈赓带着做出一些出人意料的举动,而陈赓还是唯一一位与鲁迅先生见过面的人。
那么,贺老总为何能够如此轻松自如地与“三教九流”打交道呢?
在十大开国元帅中,贺老总留给人们的印象是一个正直豪爽、武艺高强的“绿林好汉”。他在江湖上打拼多年,不仅战术高超,指挥得体,而且与社会上的各种力量都能打交道,毫不畏惧,游刃有余。
从贺老总的成长背景来看,虽然家世不如陈赓显赫,但也非普通家庭。他的祖父贺良仕是个武举人,为人刚正不阿,仁爱宽厚,在桑植地区有很高的威望,积累了不错的社会声誉。湖南人的热情与义气,更是培养了贺老总坚韧豪爽的性格。自14岁起,贺老总便随姐姐和姐夫加入马帮,辗转于湘鄂川黔等地,积累了丰富的社会经验,识人辨人的能力与与社会各阶层打交道的技巧已相当成熟。
随着马帮声誉的积累,17岁时,贺老总便加入了“哥老会”,20岁时因二把菜刀而名声远扬,斗恶霸、灭矿警、反盐局,成为远近闻名的江湖人物。在绿林江湖与军旅生涯中,贺老总过了17年与“三教九流”打交道的日子,真正成为了一个能够应对复杂局面的人物。
再来看刘伯承元帅,过去他与“袍哥”相识甚深。袍哥是活跃在云贵川一带的帮派组织,刘帅年轻时便熟悉了这一群体的文化,尽管他为人正直,从未因接触这些江湖人物而染上不良习气。
刘帅的家世虽然不同于陈赓和贺老总,但也非一般家庭。他的祖上为西汉长沙定王后裔,祖父曾为吹鼓手,家境逐渐衰落。刘帅自幼聪慧,13岁便获得秀才名次,然而因家世缘故,最终被剥夺了科举资格。15岁便开始辍学,并参加川军,开启了军旅生涯。通过在旧军队的14年摸爬滚打,刘帅不仅熟悉了四川的地理与人情风貌,也深知如何与各阶层、各势力打交道。
叶剑英元帅则是另一位擅长与社会各界打交道的开国元帅。作为客家人,叶帅的家庭背景普通,却凭借自身的智慧与判断力,成为了高层社会的精英。叶帅的经历丰富,从早年随父漂洋过海,到北伐时期迅速在军中崭露头角,能够在蒋介石、毛主席等大人物之间游刃有余,充分展现了他的人际智慧与处世手段。
叶剑英的独特之处在于他清晰的战略眼光和深厚的群众根基,他无论是在革命初期,还是在抗战与建国后的外交工作中,都能与各种社会阶层顺畅交往,做到事事不糊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