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不允许范汉杰获得特赦,任何人都可以通过,唯独他不行!”
这句话是1959年中央决定特赦战犯时,蔡廷锴和蒋光鼐两位高级将领坚决反对范汉杰特赦时的表态。为什么中央决定对范汉杰实施特赦,而这两位抗日名将却坚决反对呢?为什么范汉杰会出现在特赦战犯的名单中?
要解答这些问题,得从抗日战争时期说起。
范汉杰,蒋介石的亲信,早在北伐战争时期便随国民政府效力。抗日战争爆发后,范汉杰屡次立下战功,深得蒋介石的器重。在淞沪会战后,他的部队继续在西安进行防御,西安则是八路军在陕北的防线之一。因此,范汉杰与八路军开始了联合抗战。
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个小插曲。范汉杰不仅在防御日军方面表现出色,还多次主动出击,破坏日军在华北的战略部署,令日军华北派遣军困扰不已。日本人也曾以范汉杰认识的一位日本军官为名,试图劝降他。然而,范汉杰并未动摇。他深知日本人的狡猾与威逼利诱,从此,他的抗战斗志愈发坚定。
由于接连的胜利和范汉杰表现出的民族大义,八路军总司令朱德为他亲自授予“太行屏障”的锦旗,极大鼓舞了范汉杰部队的士气。这也是国民党将领中少数获得八路军表彰的例子。
范汉杰的确表现出民族大义,然而,这只是他的一个方面。正是因为他在抗战中的出色表现和坚守信念,才成为中央决定提前特赦的原因之一。
195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十周年,为了庆祝这一重要时刻,中央决定对一些曾经的战犯进行适度的特赦。特赦名单的制定经过了反复讨论和筛选,最终决定以1959年为界,思想改造已满十年的战犯才有资格被特赦。
在这样的标准下,经过筛选,33名战犯被确定为特赦对象,其中包括十位重点战犯:杜聿明、王耀武、陈长捷、卢浚泉、曾扩情、杨伯涛、郑庭笈、邱行湘、周振强、宋希濂。这些人基本都是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主要的军事指挥官。
当特赦名单公布时,许多战犯都感到震惊,因为他们没想到共产党竟然会放他们自由。然而,特赦名单中并没有范汉杰的名字。尽管范汉杰在战犯中表现得较为老实并积极改造,且他在国民党内的地位也相当高,但他却未能进入特赦名单,这究竟是为何?
为了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看看其他被特赦的战犯的背景。
杜聿明是蒋介石的亲信,也是黄埔一期的学生。被誉为“救火将军”,杜聿明曾屡次带领中央军精锐部队前往救援困境中的国军。他曾在昆仑关战役中以少胜多,取得了中国军队的一次大胜。杜聿明虽然曾经与人民对立,但他心系国家命运,在经历思想改造后逐渐认识到自己曾经的错误。当他得知自己的儿子因蒋介石的经济政策自杀时,愤怒与痛苦让他彻底改变了立场,最终成功地完成了思想改造。其女婿杨振宁在1957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进一步提高了杜聿明的国际影响力,因此,他最终被特赦。
王耀武是抗日名将,指挥了多次与日军激烈的战斗。在解放战争期间,尽管他在孟良崮战役中惨败,被俘后他积极配合解放军,改正错误,并在思想改造过程中表现出色,最终被选入特赦名单。
宋希濂是黄埔系的军官,他在抗日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在解放战争期间,他虽被分配到后勤保障工作,但由于他的战争罪行较轻,因此最终也被列入特赦名单。
郑庭笈、邱行湘和杨伯涛,虽然他们的资历相对较浅,主要是杜聿明等高级将领的下属,但他们在思想改造中表现积极,特别是在抗美援朝期间,杨伯涛为志愿军提供了宝贵的情报,因此他们也被纳入特赦名单。
至于傅作义手下的陈长捷,他在天津战役中被解放军俘虏,由于傅作义对他心存愧疚,特别为他奔走,最终陈长捷被特赦。
曾扩情曾是蒋介石的特务,参与了西安事变。由于在解放战争期间罪行较轻,中央最终决定给予特赦。
周振强作为蒋介石的亲信,他在1957年被周总理特别推举入特赦名单。周总理指出,像周振强这样的蒋介石心腹,只要积极改造,都应该予以特赦。
然而,范汉杰为什么没能进入第一批特赦名单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回到抗日战争时期。自“九一八事变”以来,许多国民党高层对蒋介石的绥靖政策不满,甚至想要组建一个抗日政府。1932年日本发动“二二八”事变入侵上海时,范汉杰等人曾积极参与抗击日军。但蒋介石最终选择与日本谈判,签订了对国民军队极为不利的条约,这让许多国民党将领感到失望。
范汉杰等人因此开始反蒋,支持起义,试图推翻蒋介石的领导。然而,范汉杰最终还是在蒋介石的收买政策下倒向了蒋阵营。他把第十九路军的加密密码交给了军统,导致了抗日政府的失败,许多参与者被蒋介石暗杀。这使得蔡廷锴和蒋光鼐对范汉杰充满了深深的恨意,坚决反对让他进入特赦名单。
因此,范汉杰被从初选名单中剔除,直至1960年,经过周总理的调解,蔡廷锴和蒋光鼐才同意范汉杰得到特赦,范汉杰最终在这一年被正式特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