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红军的历史中,曾经有两支具有重要影响的红28军,它们分别是鄂豫皖红28军和陕北红28军。本文主要讲述的是鄂豫皖红28军的领导人们及其历史背景。
1932年10月,面对国民党军队对鄂豫皖苏区的围剿,红四方面军决定西征川陕。为了应对这一严峻局面,原本留守在鄂豫皖苏区的领导人沈泽民、徐宝珊、吴焕先、郭述申等人重组了鄂豫皖省委,这一举措为鄂豫皖红28军的诞生铺平了道路。
在红28军成立的初期,鄂豫皖的革命根据地被敌军分割成了两个互相孤立的区域:皖西北和鄂东北。为了恢复组织、壮大苏区的力量,1933年1月,皖西北的红军游击队被统一编入红28军,由廖荣坤担任军长,王平章担任政委,程启波则成为政治部主任。
廖荣坤,1903年出生于湖北麻城县,他参加过黄麻起义并为红军作出贡献。曾担任鄂豫皖红军第7军第2大队队长、红11军31师第2大队大队长等职务,最终成为红28军的军长。王平章,来自湖北汉川,曾参与南昌起义和鄂中秋收起义,担任过红25军政委等职务,具有丰富的革命经验。程启波,1904年生于湖北黄安,是红四方面军中的一员名将,他曾在黄麻起义和反“围剿”战役中表现出色,后担任红28军政治部主任。然而,他在1933年夏天的七里坪战斗中不幸阵亡,年仅29岁。
红28军的组建,不仅是为了巩固皖西北的革命根据地,还肩负着恢复鄂豫皖苏区的重任。然而,由于敌军不断加大对红28军的打压,红28军主力在1933年春被迫转移至外线,并与红25军会师。
1933年3月,敌军集中重兵追击红28军主力,直至商城县门坎山。为了消灭敌人,廖荣坤决定在门坎山伏击敌军,并最终取得了胜利。门坎山位于大别山北麓,战略位置重要,控制了这里后,红28军便能穿越大别山,与红25军顺利会合。经过激烈的战斗,红28军成功击败敌军,随后安全转移到鄂东南苏区。1933年4月8日,红28军被缩编为红25军73师,第一次组建宣告结束。
尽管红28军主力编入红25军,皖西北的红82师依然保持了红28军的番号。1933年10月,红25军进入皖西北后,红82师与红84师重新合编为红28军,军长由徐海东担任,政委郭述申,政治部主任夏云华。
红28军第二次重建后,红82师和红84师分别由刘德利和黄绪南领导。刘德利出生在湖北广济,是一位深受革命熏陶的领导者,他在红军中历任重要职务,在与敌军作战中屡立战功。黄绪南则以勇猛著称,曾在多次战斗中表现突出。然而,刘德利、詹大列、黄绪南等人在短短的几年内先后牺牲,为红28军的发展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红28军的第二次重组后,部队展开了多次战斗,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1933年10月19日,红82师与敌军交战,在黄泥山的战斗中,刘德利和詹大列英勇突围,歼灭敌军一个团。然而,由于根据地丧失,红28军在很长时间内未能实现大的发展。
1934年2月6日,红28军在阴阳山的战斗中,刘德利不幸牺牲,梁从学继任为师长。随着红28军与红25军在1934年4月再次会师,红28军的第二次重建也就此结束。
尽管红28军未能完全恢复鄂豫皖苏区,但它在巩固皖西北根据地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1935年2月,红28军第三次重建,依旧坚持游击战斗,直到1938年,红28军与鄂豫边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标志着鄂豫皖红28军的历史使命结束。
红28军是一支打不垮、拖不烂的英雄部队,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尽管大部分领导人英勇牺牲,但他们的英名将永远铭刻在人民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