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3月的一个清晨,红军在四川大巴山的木门场举办了扩红招兵活动。连长站在一群人面前,慷慨激昂地讲解着加入红军的十大好处,台下的围观者无不拍手叫好,气氛热烈。
等到连长感觉时机成熟,他喊道:“我数到一、二、三,想当红军的请到左边来,不想当的请到右边去。”他的声音刚落,只见人群中一个小男孩迅速钻了出来,毫不犹豫地站到了左边。
连长走到孩子跟前,问道:“小同志,你是给谁报名?”小男孩挺直了腰板,答道:“给我自己报名,我要当红军!”
连长眼睛一亮,再问:“那你为什么要当红军?”小孩的眼睛闪亮,喊道:“打田颂尧那个龟儿子!”台下的观众顿时爆发出一阵热烈的喝彩声。
连长笑了笑,说:“大家看到了吧,这么小的娃娃都来当红军,当大人的岂能让娃娃来保护?我再数一、二、三,想参军的站到这个小伙伴的后面去。”
话音刚落,几十个年轻人便迅速走到了小孩的后面。连长拍着小男孩的脑袋,高兴地说道:“好小子,真有胆!到了队伍里,你一定会是个好兵!”
这个小男孩就是吴光珠,后来改名吴忠。那时,他才12岁,谎报年龄为15岁。22年后,他成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最年轻的开国少将之一。
吴忠的故事,在红军队伍中几乎成了传奇。他12岁就加入了红军,13岁成为排长,14岁便加入了党组织,16岁就已经是营级干部。他之所以能如此快速地成长,首先是因为他能打仗,其次是因为他有文化,再者,命运也偏爱他。
吴忠的父亲是乡村的私塾老师,他从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识文断字,这在红军队伍中算得上是难得的才能。每当上级发来指示文件,别人都看不懂时,吴忠便能轻松地把文件读出来并做详细解读。他的连长一度感慨,自己虽勇敢,但由于没有文化,很多战术和命令都难以传达清楚,而他最羡慕的就是像吴忠这样既能打仗又有文化的人。
从吴忠加入红军的那一刻起,连长便意识到,自己终于找到了理想中的人才,于是将他从班里调到自己身边担任通信员兼宣传员。吴忠不仅能写标语、说快板,还能精准地解读上级文件,这让连长在部队里面子十足。
在红四方面军的队伍里,纪律严明、作战勇猛的传统在万源保卫战中得到了充分展现。吴忠所在的268团承担了万源正面的防御任务,面对川军的两个师,战斗异常惨烈。连排长的伤亡不计其数,营长在冲锋中不幸中弹倒地,吴忠停下来准备为营长包扎伤口,但营长却怒斥他:“胆小鬼,赶紧给我往前冲!”
吴忠虽然为营长包扎伤口,但营长却掏出手枪指着他,命令他继续冲锋。在没有其他选择的情况下,吴忠只得放弃救助营长,转身冲向敌阵。等到战斗结束后再回来时,营长已经牺牲。吴忠将此事告诉了连长,连长严肃地教导他,在四方面军的战斗中,任何人都不能因救助伤员而停下来,否则按临阵脱逃处理。吴忠也因此深刻理解了军规的严苛。
然而,吴忠的命运似乎总是和死神擦肩而过。黄猫垭战斗中,他再次面临生死考验。经过一番激烈的战斗,吴忠在一片血海中被误认为已经阵亡。一个战友背着他行走时,发现他似乎还有微弱的呼吸,将他送到卫生所,吴忠才被从死亡边缘拉了回来。
几个月后,吴忠带伤重返战场。团长熊德成见到他时,忍不住重重一拳:“好小子,你竟然还活着!”吴忠渴望继续战斗,却被熊德成调到团部政治处工作。熊德成看得出来,吴忠虽然勇猛,但他已经是个未来的将才,为了让他不早早死去,他决定把吴忠安排在机关工作。
然而,吴忠的命运并没有止步于此。在三过草地时,吴忠第三次死里逃生。那时,四方面军已经由最初的十万大军减少到了仅剩4万,艰难跋涉的过程中,吴忠被伤寒病折磨得奄奄一息。卫生队长曾对吴忠的命运表示悲观,但吴忠不甘心死在草地上,他毅然爬起来去打猎,最终带回了一只野狗。那锅狗肉汤,成为了救命的希望,吴忠也因此度过了死神的考验。
岁月流转,战友们重逢时,大家回忆起当年在草地上喝的狗肉汤,依然感慨万千:“吴忠打的野狗,救了大家的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