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今天聊聊宋朝,宋朝啊,在历史上那也是相当有特色的一个朝代,经济、文化都很繁荣,可它的版图却一直让人有点遗憾,没能像汉唐那样广阔。这背后啊,有个关键原因得从唐末说起。
唐朝末年,那可真是乱成了一锅粥。朝廷内部,宦官专权,把朝政搅得乌烟瘴气,皇帝的权力都被他们架空了。地方上呢,藩镇割据,一个个节度使拥兵自重,根本不把朝廷放在眼里,就像一个个小王国。你想想,这种情况下,国家能不乱吗?后来,黄巢起义爆发,虽然最后被镇压了,但唐朝的根基也被彻底动摇了,就像一座摇摇欲坠的大厦,没几下就塌了。
唐朝灭亡后,中原大地进入了五代十国的混乱时期,各路诸侯纷纷割据一方,你方唱罢我登场。就在这时候,一个关键事件发生了,对后来宋朝的版图产生了深远影响,那就是石敬瑭割让幽云十六州。
石敬瑭本是后唐的河东节度使,在后唐灭梁的战争中立下过战功。可后唐最后一位皇帝李从珂上位后,和石敬瑭的关系变得很微妙,李从珂总觉得石敬瑭对他的皇位有威胁,就想把石敬瑭调离河东这个军事重地。石敬瑭心里那叫一个纠结啊,参加完李嗣源的葬礼后,都不敢轻易提出回河东的请求,怕李从珂起疑心,为此在家愁得大病了一场。你看,这君臣之间的猜忌,把人折腾成啥样了。
石敬瑭也不是坐以待毙的人,他做了两手准备。一方面,装出一副病态憔悴、不能精治政务的样子,想让李从珂放松警惕;另一方面,以辽军骚扰边境为由,向李从珂多次讨粮,为以后做打算。后来,石敬瑭假装试探,申请调任其他地方,没想到李从珂在大臣薛文通的建议下,真就同意了。这可把石敬瑭刺激坏了,为了自保,他一咬牙,决定起兵造反。
可石敬瑭心里清楚,自己的实力未必能打得过后唐军队。于是,他把目光投向了北方的契丹,向契丹皇帝耶律德光求救。这一求不要紧,他许下了一个让中原地区后悔了几百年的承诺 —— 成功之后,把幽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幽云十六州在哪儿呢?大致就是今天北京、河北以及山西北部这一片地区。这片地方有多重要呢?它可是中原与北方的天然屏障,万里长城就盘踞在这儿。有了它,中原地区就多了一道坚固的防线,北方少数民族想要南下就没那么容易。可石敬瑭这一割让,就相当于把自家的大门拱手让给了别人。
契丹得到幽云十六州后,那可高兴坏了,简直是梦寐以求啊。而中原地区呢,从此失去了这道重要的屏障。后来赵匡胤建立宋朝,从 960 年到 979 年,花了将近 20 年时间,基本统一了唐末十雄以来的割据局面。可美中不足的是,定难夏国与河西的回鹘和归义未平,这直接导致了后来西夏国的崛起。更要命的是,石敬瑭割让的幽云十六州,宋朝一直没能全部收回。
宋朝自开国以来,其实有很多时间都在为收复幽云十六州而努力。宋太宗时期,还专门与辽进行了两次军事较量,可结果都失败了。从那以后,宋朝的统治者们似乎就有点打退堂鼓了,虽然嘴上也说要收复失地,但行动上却越来越保守。为啥呢?一来,宋朝建立后,为了防止出现像唐朝末年那样武将权力过大、藩镇割据的局面,实行了重文轻武的政策。这一政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国内的稳定,但也导致了宋朝在军事上缺乏优秀的将领,军队的战斗力受到了影响。你想啊,将领们的权力被限制得死死的,在战场上施展不开手脚,怎么能打胜仗呢?
二来,辽国在得到幽云十六州后,实力大增。他们不仅占据了长城一带的天险,易守难攻,而且还大力发展燕云地区的经济,采取 “因俗而治” 的政策,让这片地区的政治、经济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再加上辽国本来就以骑兵为主,骑兵在冷兵器时代那可是相当厉害的兵种,机动性强,战斗力也不弱。而宋朝呢,虽然也有专门的养马机构,可养马总数远远比不上辽国,大部分良马还得从周边少数民族和国内民间购买,数量有限,难以维持军需。所以在与辽国的对抗中,宋朝的骑兵处于劣势,主要以步兵为主。步兵和骑兵打仗,那难度可想而知,就好比一个人穿着厚重的铠甲,跑又跑不快,怎么能打得过骑着快马、灵活机动的敌人呢?
这么多因素综合起来,导致宋朝始终无法突破辽国的屏障,收复幽云十六州。而幽云十六州收不回来,宋朝就不得不时刻屯驻重兵在北方边境,防止辽国南下。这样一来,宋朝的军事力量就被大量牵制在北方,没办法腾出手来去扩大自己的版图。可以说,唐末石敬瑭割让幽云十六州这件事,就像一个沉重的枷锁,套在了宋朝的脖子上,让它从一开始就难以扩大自己的版图,也为 “弱宋” 的开局奠定了基础。
历史就是这么奇妙,一个小小的决定,可能就会改变整个历史的走向。如果石敬瑭没有割让幽云十六州,宋朝的历史又会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这就留给大家去想象啦。好啦,今天关于宋朝版图的故事就讲到这儿,喜欢的朋友别忘了点赞关注,祝您发财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