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师杜修贤是毛泽东与周恩来的最后一位摄影记者。从1960年开始,他专门负责拍摄周恩来总理的活动,跟随总理走访过30多个国家。20世纪60年代,毛泽东和周恩来的新闻照片大多出自杜修贤之手。他用相机记录了中国与美国关系走向正常化的关键时刻,也拍摄了中日两国恢复外交关系的谈判过程,见证了新中国的成长与蜕变。
然而,在一次与阿拉伯政府的告别宴会上,作为此次活动的负责人,杜修贤却遭到了周恩来总理的严厉批评。周总理说道:“你关键时候不起作用。”身为经验丰富、长期跟随毛主席和周总理的摄影师,杜修贤本应没有问题,但为何温和的周总理会如此评价他?他们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关系?让我们一起走进杜修贤与周总理之间难忘的岁月,探寻其中的故事。
杜修贤1926年出生于陕西省米脂县。12岁时开始打工,14岁时来到绥德县的毛泽东青年干部党校,担任勤务员,不久后调往延安。1944年,他进入延安八路军总政治部电影团学习摄影,并在著名摄影家吴印咸的指导下,拥有了第一部蔡斯相机,正式开启了他漫长的摄影生涯。之后,他历任八路军关中前线野战军政治部摄影员,第一野战军政治部摄影组副队长,直到1954年调往新华社工作。
1960年,杜修贤走进中南海,正式成为专职拍摄周恩来总理活动的摄影师。那时的他已经拥有16年的摄影经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杜修贤风格”。中南海的摄影工作并不仅仅是按下快门、调整焦距那么简单,它还要求摄影师具备高度的政治敏感性和成熟度。第一次进入西花厅,杜修贤心情复杂,既紧张又兴奋。他紧握相机,尽量展现出自信和熟练的一面。
西花厅内部看似奢华,实则简朴,桌椅沙发陈设都显得相当普通,且笨重。杜修贤站在客厅的一角,等待总理的到来。当周恩来走进来并与提前到达的电影记者握手时,杜修贤立刻上前拍下这一场景。拍摄时,周恩来亲自走到他面前,握住他的手,并突然转向其他记者调侃道:“哎,怎么没人拍我和老杜的合影?”杜修贤笑着回应:“相机在我手里,别人照不成啊!”总理的幽默让气氛轻松许多。
之后,周恩来提议与杜修贤再合影,杜修贤内心充满喜悦。作为一名新晋的中南海摄影师,杜修贤早已熟知许多“纪律”:不能主动要求合影,不能抢镜头。而他能够与总理合影,还是总理主动提出的请求。这个温暖的瞬间,杜修贤将其珍藏,并一直挂在自己的书房中。
周恩来不仅是伟大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参与了许多党和国家政策的制定,他的关怀和体贴也深入人心。杜修贤回忆,跟随总理的日子里,不论是在哪个国家,总理总是关心他是否有充足的休息时间,甚至在深夜两三点,周恩来曾突然出现在杜修贤的住所,看到他还在忙碌时,关切地询问他是否感到困倦。
一次,杜修贤从包里拿出安眠药,表示自己靠它才能保持清醒。周恩来看了一眼药瓶,摇摇头劝道:“你跟我一样,别吃太多,这样会成瘾。”周总理的关怀让杜修贤深受感动,成为他永远铭刻在心的记忆。
然而,1970年周恩来在出访朝鲜时才发现杜修贤仍被困在新疆。得知这一情况后,周总理立即要求他回京。返回途中,杜修贤得知了苏联在新疆地区制造了流血事件。与他同在新疆的几位记者朋友不幸遇难,他幸运地活着返回北京。周总理的帮助让杜修贤感激不已。
周恩来一生严谨,有着铁一般的原则。他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要求非常严格,常常事必躬亲,工作上要求一丝不苟。然而,严格背后是对员工的尊重,周恩来总能让大家心悦诚服。
1972年,杜修贤在为一场告别宴会拍照时,经历了一次难忘的教训。阿拉伯也门共和国总理艾尼的告别宴会中,由于事先的安排,杜修贤本该只拍摄周恩来与艾尼签字时的照片,但由于一名摄影师忘记携带足够的胶卷,周恩来与阿富汗大使握手时没有及时拍照,结果引发了周总理的批评。“你关键时候不起作用。”总理严肃的指责让杜修贤深感责任重大。
周恩来的严厉不仅仅是出于对工作的要求,更是对工作人员成长的期望。这一事件让杜修贤更加注重对工作细节的管理,也为自己日后的工作奠定了更加严谨的态度。
1972年,周恩来得知自己患上了癌症,但依旧竭力保持工作,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1974年,他因病住进了医院,尽管身体每况愈下,但仍坚持接待外宾。杜修贤始终跟随在总理身边,记录下了周总理最后一段岁月。
在1975年,总理为自己拍了最后一张照片,语重心长地告诉杜修贤:“我死了之后,你们可不要在我的脸上打叉。”此时,周恩来已经意识到自己的时日无多。尽管身体虚弱,周总理依旧坚持履行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1976年,周恩来逝世,杜修贤负责拍摄了整个出殡过程。16年的摄影生涯,杜修贤见证了总理的风采与智慧,也记录下了他一生的奋斗与奉献。尽管内心充满了悲痛,但作为总理的摄影师,他依然坚守自己的职责,记录下这一历史性的一刻。
周恩来总理严厉与温情并存,他的精神力量深深影响着杜修贤,也激励着他不断前行。总理的严谨工作态度以及关怀的细腻,使得杜修贤在工作中始终保持高度敬业,并在离休后通过写书、办展览等方式继续传承总理的精神。
在杜修贤的家中,两只咖啡色皮箱静静地摆放着,那是他与周恩来总理一起出访时使用的箱子,里面承载着无数珍贵的回忆和他对总理的深深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