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1970年周恩来准备访问朝鲜,看完出访人员名单后:怎么能没有他
迪丽瓦拉
2025-09-08 15:03:59
0

摄影师杜修贤是毛泽东与周恩来的最后一位摄影记者。从1960年开始,他专门负责拍摄周恩来总理的活动,跟随总理走访过30多个国家。20世纪60年代,毛泽东和周恩来的新闻照片大多出自杜修贤之手。他用相机记录了中国与美国关系走向正常化的关键时刻,也拍摄了中日两国恢复外交关系的谈判过程,见证了新中国的成长与蜕变。

然而,在一次与阿拉伯政府的告别宴会上,作为此次活动的负责人,杜修贤却遭到了周恩来总理的严厉批评。周总理说道:“你关键时候不起作用。”身为经验丰富、长期跟随毛主席和周总理的摄影师,杜修贤本应没有问题,但为何温和的周总理会如此评价他?他们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关系?让我们一起走进杜修贤与周总理之间难忘的岁月,探寻其中的故事。

杜修贤1926年出生于陕西省米脂县。12岁时开始打工,14岁时来到绥德县的毛泽东青年干部党校,担任勤务员,不久后调往延安。1944年,他进入延安八路军总政治部电影团学习摄影,并在著名摄影家吴印咸的指导下,拥有了第一部蔡斯相机,正式开启了他漫长的摄影生涯。之后,他历任八路军关中前线野战军政治部摄影员,第一野战军政治部摄影组副队长,直到1954年调往新华社工作。

1960年,杜修贤走进中南海,正式成为专职拍摄周恩来总理活动的摄影师。那时的他已经拥有16年的摄影经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杜修贤风格”。中南海的摄影工作并不仅仅是按下快门、调整焦距那么简单,它还要求摄影师具备高度的政治敏感性和成熟度。第一次进入西花厅,杜修贤心情复杂,既紧张又兴奋。他紧握相机,尽量展现出自信和熟练的一面。

西花厅内部看似奢华,实则简朴,桌椅沙发陈设都显得相当普通,且笨重。杜修贤站在客厅的一角,等待总理的到来。当周恩来走进来并与提前到达的电影记者握手时,杜修贤立刻上前拍下这一场景。拍摄时,周恩来亲自走到他面前,握住他的手,并突然转向其他记者调侃道:“哎,怎么没人拍我和老杜的合影?”杜修贤笑着回应:“相机在我手里,别人照不成啊!”总理的幽默让气氛轻松许多。

之后,周恩来提议与杜修贤再合影,杜修贤内心充满喜悦。作为一名新晋的中南海摄影师,杜修贤早已熟知许多“纪律”:不能主动要求合影,不能抢镜头。而他能够与总理合影,还是总理主动提出的请求。这个温暖的瞬间,杜修贤将其珍藏,并一直挂在自己的书房中。

周恩来不仅是伟大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参与了许多党和国家政策的制定,他的关怀和体贴也深入人心。杜修贤回忆,跟随总理的日子里,不论是在哪个国家,总理总是关心他是否有充足的休息时间,甚至在深夜两三点,周恩来曾突然出现在杜修贤的住所,看到他还在忙碌时,关切地询问他是否感到困倦。

一次,杜修贤从包里拿出安眠药,表示自己靠它才能保持清醒。周恩来看了一眼药瓶,摇摇头劝道:“你跟我一样,别吃太多,这样会成瘾。”周总理的关怀让杜修贤深受感动,成为他永远铭刻在心的记忆。

然而,1970年周恩来在出访朝鲜时才发现杜修贤仍被困在新疆。得知这一情况后,周总理立即要求他回京。返回途中,杜修贤得知了苏联在新疆地区制造了流血事件。与他同在新疆的几位记者朋友不幸遇难,他幸运地活着返回北京。周总理的帮助让杜修贤感激不已。

周恩来一生严谨,有着铁一般的原则。他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要求非常严格,常常事必躬亲,工作上要求一丝不苟。然而,严格背后是对员工的尊重,周恩来总能让大家心悦诚服。

1972年,杜修贤在为一场告别宴会拍照时,经历了一次难忘的教训。阿拉伯也门共和国总理艾尼的告别宴会中,由于事先的安排,杜修贤本该只拍摄周恩来与艾尼签字时的照片,但由于一名摄影师忘记携带足够的胶卷,周恩来与阿富汗大使握手时没有及时拍照,结果引发了周总理的批评。“你关键时候不起作用。”总理严肃的指责让杜修贤深感责任重大。

周恩来的严厉不仅仅是出于对工作的要求,更是对工作人员成长的期望。这一事件让杜修贤更加注重对工作细节的管理,也为自己日后的工作奠定了更加严谨的态度。

1972年,周恩来得知自己患上了癌症,但依旧竭力保持工作,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1974年,他因病住进了医院,尽管身体每况愈下,但仍坚持接待外宾。杜修贤始终跟随在总理身边,记录下了周总理最后一段岁月。

在1975年,总理为自己拍了最后一张照片,语重心长地告诉杜修贤:“我死了之后,你们可不要在我的脸上打叉。”此时,周恩来已经意识到自己的时日无多。尽管身体虚弱,周总理依旧坚持履行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1976年,周恩来逝世,杜修贤负责拍摄了整个出殡过程。16年的摄影生涯,杜修贤见证了总理的风采与智慧,也记录下了他一生的奋斗与奉献。尽管内心充满了悲痛,但作为总理的摄影师,他依然坚守自己的职责,记录下这一历史性的一刻。

周恩来总理严厉与温情并存,他的精神力量深深影响着杜修贤,也激励着他不断前行。总理的严谨工作态度以及关怀的细腻,使得杜修贤在工作中始终保持高度敬业,并在离休后通过写书、办展览等方式继续传承总理的精神。

在杜修贤的家中,两只咖啡色皮箱静静地摆放着,那是他与周恩来总理一起出访时使用的箱子,里面承载着无数珍贵的回忆和他对总理的深深敬仰。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太... 1851年1月,洪秀全等人发动金田起义,揭开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序幕。为镇压这场农民起义,清政府调集大量...
原创 一... 在一个风云变幻的朝代,大观园内,一张神秘的药方引发了巨大的轰动。它不仅被认为能治疗林黛玉的顽疾,更因...
燕赵国宝“活”起来 传统文化“... “造型、纹饰、色泽,连陈年的印痕都这么清楚,这哪是文物展示啊,这不就是3D大片吗?”“这就是特火的那...
青花鬼谷子下山八棱开片天字瓶:... 在世界陶瓷艺术的璀璨星河中,青花鬼谷子下山八棱开片天字瓶犹如一颗耀眼的超新星,以惊世骇俗的艺术魅力与...
原创 郭... 1959年,当时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的著名历史学家郭沫若得知末代皇帝溥仪被特赦出狱的消息后,异常兴...
原创 秦... 1944年12月23日,秦基伟所辖的太行军区一分区迎来了一位不寻常的客人。这个客人是一名来自美军的盟...
原创 揭... 有一个人名叫马周,他的文章《陈时政疏》得到了伟大领袖毛主席的高度评价,被誉为继贾生的《治安策》之后的...
在北京,唱响“没有共产党就没有...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首从北京唱响的歌曲,承载历史,照亮未来,在中华大地奏响时代强音。它不仅...
原创 李... 李渊的太上皇生活如何?揭示了禅让制的真正本质:谁掌权,谁就是主宰 在贞观九年,唐高祖李渊在长安去世...
马奇诺防线:从地质学视角解构欧...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凡尔赛条约》对德国的军事限制(陆军10万人、禁止空军)看似构建了安全屏障,实...
魁宿堂邓氏寻亲:元朝邓辉(字瑞... 这句喊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四海寰宇的邓氏家族的口号,是我们的心声和愿望。邓氏族发南阳,写进国史家谱,无...
原创 他... 在1936年,瑞士传教士勃沙特出版了他的著作《神灵之手》,在书中,他详细记录了他在红军队伍中度过的十...
原创 解... 1946年6月,国民党全面发动内战,标志着解放战争的正式开始。从这一年起,人民解放军连续进行了超过三...
原创 宣... 赵姬与嫪毐的故事,成为了中国古代历史中一段极具戏剧性的篇章。公元前238年,对于年少的秦始皇嬴政来说...
原创 蜀... 一、华容道事件 虽然我并不喜欢从阴谋的角度去解读《三国演义》,但问题是,《三国演义》从头到尾都充斥...
原创 贾... 在贾府的主室里,贾母,这位曾经以自己的力量维系家族荣光的长者,正躺在她那张华贵而庞大的床榻上,面色显...
原创 龙... 龙,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历代以来对于龙的原型的探索从未停止,尽管时至今日这一问题依旧未能得到最终...
砒霜:一段致命的历史 《查特顿之死》(用砒霜自杀),亨利·瓦利斯作于1856年 / 英国泰特美术馆,维基共享资源 自古以来...
原创 消... 在东汉末年,天下陷入了动荡不安的局面,英雄豪杰层出不穷。每个阵营都拥有数名出色的将领,而这些猛将们的...
原创 蒙... “纵横捭阖平欧亚,大略雄才傲英杰。” 这句话描绘了成吉思汗的伟大和远见。作为蒙古族的英雄,成吉思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