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的“独派”势力大概从上世纪40年代末形成,起初这个群体的组成极为复杂,内部包含了许多激进分子。从独派崛起的初期起,他们便开始频繁攻击当时执政台湾的国民党。特别是,台独分子往往将1947年的“2.28事件”作为他们进行暴动的借口。在“两蒋”执政时期,独派分子多次发动冲突,有时甚至局势严重到需要动用军队来镇压。
2018年2月28日,台湾发生了一起类似的暴力事件。当天,11名台独分子闯入位于桃园市的慈湖陵园,向蒋介石的灵柩泼洒红漆。仅仅三分钟,蒋介石的棺木及周围的墙壁便被污损,连同相框、蜡烛等也遭到了破坏。国民党青年军得知事件后迅速赶到现场试图制止,但未能成功。次日,他们又突袭了台独团体“自由台湾党”的大本营,但奇怪的是,这时独派们却选择了回避,不敢与之对抗。
那么,为什么台独势力即便在蒋经国去世近30年后,依然频繁发起挑衅?又为何他们面对反击时不敢承担后果?蒋氏家族在台湾的立足,原本并非一蹴而就的。
台湾直到1945年农历年底才得以正式过上中国的新年,而在此之前,台湾人民依旧不得不悬挂日本式的稻草绳,继续承受殖民统治。日本战败后,蒋家政权接管台湾,许多台湾本土居民对国民党的统治抱有极大的不满。那时,蒋家政权面临着两难的困境:一方面,他们深知日本的殖民统治无法再重回,另一方面,又对蒋家及其政府心存敌意,认为这股势力并非真正代表台湾人民,而是“逃兵”。
由于国民党在接管台湾过程中工作疏漏,民情监控不到位,加上1947年2月28日台湾民众爆发了“反专制、争民主”的大规模抗议,导致国民党执政期间的地方性冲突不断。蒋介石为了恢复秩序,选择了实行“高压政策”。在这项政策下,有两类举措尤为典型:一是禁止自由言论,知识分子如柏杨、李敖等被迫监禁甚至遭暗杀;二是采取更加强硬的态度对待台独运动。
台独背后,实际上有美国和日本的暗中支持。在“以台制华”的政策下,美国逐渐减少对蒋介石政权的支持,表面上表示支持蒋的“反攻大陆计划”,然而却在幕后将外交重心转向了大陆。蒋介石察觉到美国有意推行“台湾不确定论”,因此态度骤变,坚定表示:“台湾是中国从日本手中夺回的光复领土,谁敢搞台独,我便要他的脑袋!”
1950年以后,史明等台独分子组织开始策划刺杀蒋介石,尽管最终计划失败,史明逃往日本并数十年后才敢回台湾。1960年起,台湾大学的彭明敏等人站出来宣扬“台湾应该独立建国”,同时他们也在策划军事政变。然而,政变计划一一败露,彭明敏被判刑8年,而施明德被判15年,出狱后的施明德已面目全非。
尽管如此,台独分子并未放弃。1979年,施明德刚刚出狱不久,又因策划“美丽岛事件”被通缉。此后,台独暴动得到了两岸的联合谴责,媒体也普遍发表了“鄙视”言论,认为台独无法获得有效的民意支持。
蒋经国在执政期间并未对台独示弱,直到1987年10月,许曹德在政治犯联谊会成立时提议将“台湾预独立”写入章程,结果被国民党以“叛乱罪”严惩。
台独的形成,除了受到历史上台湾曾遭殖民的“军事文化”影响外,也与蒋介石施行的专制政策密切相关。蒋介石一度被视为“大地主、老江湖、独裁者”,而他最后仅能退守台湾,与此有着直接的关系。
台湾民众最初称国民党为“狗去肥猪来”,暗指日本殖民者的离去并未带来更好的生活。蒋经国在两蒋治下的40年,台独分子多选择逃往日本或藏匿美国,像史明、廖文毅等人早期便在日本联合势力,后来转向美国。到了1981年,美国加州一份名为《加州有组织的犯罪(1980)》的报告中,明确将台独势力列为国际恐怖组织,并指出其不仅是政治团体,还是一个以暴力手段达成目标的极端组织。
随着蒋经国的去世,台独分子得以借李登辉上台后进行一些政治突破。然而,他们逐渐意识到,李登辉不过是将他们当作“工具”,而非真正为台独寻找出路。李登辉虽曾推动两岸对话,却在稳定政权后开始转变立场,提出“一边一个国家论”。
李登辉的改革并未能长久巩固台独的政治基础。虽然陈水扁和蔡英文相继执政,但台独始终无法实现其目标。与此同时,台独在岛内的冲突和分裂也愈发严重。2022年,台湾选举时,国民党的势力逐渐上升,而民进党则遭遇大幅失利。面对逐渐回落的支持,蔡英文不得不面对两岸统一的挑战,台独势力虽然依旧存在,但明显缺乏民众支持。
台湾在两岸关系的关键节点上,已经进入了一个新时代,任何关于台独的行径,最终都会受到大陆强有力的政策和军演震慑。台独与国民党青年军的对抗,不仅是台湾历史遗留下来的伤痕,也是民进党政治失误的后果。
这些长期的纷争让台湾的历史走向充满不确定性,而两岸人民的共识却在逐渐显现——唯有通过和平对话,才能解决两岸的真正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