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21年,随着秦国攻灭最后一个诸侯国齐国,历时数百年的春秋战国时期终于宣告结束,秦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篇章——封建王朝的时代。作为完成这一历史性壮举的秦国君主,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为了彰显自己的功绩,他结合了“三皇”与“五帝”的尊号,自称“皇帝”。
许多人认为,秦始皇对中国的贡献显而易见,他毫无疑问配得上“千古一帝”的称号。但早在两千多年前,西汉的贾谊就已经在《过秦论》一书中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认为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
那么,秦始皇的功绩到底是基于哪几代君王的成就呢?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六世”具体指的是哪六位秦国君王,他们分别是: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和秦庄襄王。
在这六位君王中,秦孝文王因在位仅三天即猝死,他对秦国的崛起影响甚微,因此可以排除在外。因此,剩下的五位君王就是我们要重点考察的对象。我们通过历史学习和影视剧,可能最熟悉的就是秦孝公、秦惠文王和秦昭襄王了。
事实上,秦国六位先王的功绩确实主要集中在这三位君王身上,他们为秦始皇统一六国清除了障碍,奠定了基础。
其中,秦孝公为秦国的崛起奠定了制度基础,秦惠文王凭借连横政策突破了六国的封锁,而秦昭襄王则通过一系列征战树立了秦国的威威名。这三位君王的功绩分别代表了秦国崛起的三个重要阶段:奠基、过渡和争霸。
秦孝公时期的奠基,关键在于“商鞅变法”。商鞅变法不仅标志着秦国制度的深刻变革,也拉开了秦国与其他六国之间实力差距的序幕。
秦国地处周朝边境,四周相对空旷,扩展的空间较大,这种地理位置相比其他诸侯国(尤其是那些被包围的或临海的诸侯国)更加有利。然而,即便如此,战国初期的秦国,在与其他国家争霸时,逐渐暴露出后劲不足的问题。
因为在那个时期,各国纷纷进行变法图强,魏国的李悝变法和楚国的吴起变法大大提升了两个国家的国力,使得秦国在与他们交战时,失去了不少优势。
因此,秦孝公认识到变法的重要性,于是开始大力招贤纳士,最终吸引了商鞅这位人才。商鞅向秦孝公传授了富国强兵之道,得到了秦孝公的高度重视,并开始实施变法。
商鞅变法的两大核心内容是农业改革和军事改革。这两项改革直接影响了秦国的迅速崛起。商鞅一方面大力推动农业生产,抑制商业发展;另一方面改革军事制度,实行军功授爵制,让秦军的士气空前高涨。
商鞅变法的实施让秦国迅速崛起,尤其在与魏国的战争中,秦国成功收复了大量失地,声威大振。
秦孝公去世后,秦惠文王继位,虽然商鞅因变法遭到贵族的反感,最终被处死,但他所实施的改革为秦国奠定了崛起的根基,秦惠文王继续保留了商鞅的变法,使得秦国的实力得到延续和提升。
面对日益强盛的秦国,其他六国深感威胁。然而,由于各国间的恩怨未解,彼此结成联盟,形成了“合纵”抗秦的局面。
合纵策略令秦国一度陷入困境,但随着苏秦的游说,六国联盟最终结成。然而,六国联合也不是铁板一块,张仪则成功向秦惠文王提出了“连横”的策略,主张利用六国之间的矛盾进行分化,使得六国联盟逐渐解体。
张仪的策略非常成功,经过几年的游说,六国之间的联盟渐渐瓦解,秦国成功突破了这一困境,逐步增强了东出之路的通畅。
此外,秦惠文王在位期间还征服了与秦国相邻的义渠国,彻底消除了秦国可能面临的腹背受敌的风险,为后来的强大打下了稳固的基础。
秦惠文王去世后,继位的是他的嫡长子嬴荡,即秦武王。秦武王虽然英勇好武,但因过于冒进,最终因一场比试举鼎不慎被砸死,时年仅23岁。
秦武王去世后,继位的是他的弟弟嬴稷,即秦昭襄王。秦昭襄王的治国方略和出众的军事能力,使得秦国在他的领导下成为六国的最大威胁。
秦昭襄王在位时,凭借商鞅变法和连横政策的累积,秦国已经成为一支强大的军事力量。而此时,秦国的军事指挥官白起更是将战国时期的战争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
白起在战斗中屡建奇功,他以少胜多,在伊阙之战中大破韩魏联军,在鄢郢之战中攻占楚国都城,迫使楚国迁都;在长平之战中,他更是打得赵军几乎丧失了抗衡之力。白起的军事才能,使得秦国不仅在战场上立下赫赫战功,更让其他六国对秦国充满了畏惧。
白起的贡献,不仅在于他亲自指挥的胜利,更在于他使六国在面对秦国时产生了无法匹敌的心理障碍,为秦始皇最终统一六国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这三位秦王的功绩各有千秋,但在我看来,秦孝公对秦国统一六国的贡献最为根本。商鞅变法不仅为秦国的强大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还奠定了秦国崛起的根基。如果没有商鞅的变法,秦国不仅无法抵御六国的合纵,甚至连秦国自己的军事力量也难以成长为可以震慑六国的强大力量。
因此,秦孝公的贡献,不仅在“六世之余烈”中占据重要位置,更是秦国最终统一六国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