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小国,在历史上曾经是我们国家的忠实盟友,它一直视我们为学习的楷模,犹如一名勤奋的学生,虚心向我们请教。甚至连自己改名字这样的事情,它都格外慎重地征求我们的意见。这个小国就是日本。
对于日本,我们并不陌生,但如果有人说“日本”这个名字是由武则天酒后即兴改的,很多人可能会觉得很震惊。为什么会这样?让我们回顾历史,深入了解其中的原因。
从文化发展的角度来看,日本的历史进程明显晚于我国。当中国进入秦汉时期,文化逐渐发展成熟时,日本还处于原始社会的弥生时代初期。我国的历史书籍中,曾把那时的日本岛称作“山岛”。例如,《后汉书·倭传》中写道:“倭,在韩东南大海中,依山岛而居,凡百余国”;《三国志·魏书·倭人传》则提到:“倭人在带方东南大海之中,依山岛为国邑”。“山岛”是日本这一名字的最初雏形。
进入东汉时期后,日本逐步步入奴隶社会,岛上的许多部落逐渐演变成小国,其中最强大的国家是“邪马台”,其属国有28个。东汉政权派遣使者对日本岛的国家进行了访问和考察,《三国志·魏书·倭人传》对此有详细记录,标志着中日正式的外交接触开始。因为“邪马台”在当时拥有最强的影响力,它成为了代表日本岛的代名词。
与日本当时较为原始的社会状况相比,东汉在经济和文化方面已经非常先进,这也吸引了日本的各个国家纷纷前来寻求帮助与附庸。《后汉书·倭传》中提到:“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倭奴国奉贡朝贺……光武赐以印绶。”从这些记载来看,从东汉时期开始,日本就被称为“倭”,而作为附庸国,它每年向中国上贡,获得中国朝廷的印绶,表明两国的关系是君臣关系。
进入4世纪后期,日本岛的中部兴起了一个强大的国家——“大和国”,并不断扩展其领土。随着大和国的扩张,这个名字逐渐成为日本岛内普遍使用的称呼,尤其在国内事务中,“大和”一词更为常见。但在对外交流,尤其是与中国交往时,仍然使用“倭”这一称号。
公元607年,圣德太子派遣使者向隋炀帝递交了一封亲笔信,信中没有按惯例称自己为“倭国国王”,而是写道:“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无恙。”圣德太子称自己为“日出处天子”,隋炀帝则是“日没处天子”,这一称呼颠覆了以往中日双方主仆关系的传统表达,试图将两国置于平等的地位。隋炀帝对此非常不满,曾在宫中命令:“蛮夷书有无礼者,勿复以闻。”这件事看似是圣德太子违反了外交礼仪,但深入分析可以看出,这是日本民族自尊心逐渐增强的表现,他们开始不甘心继续处于中国的附庸地位,渴望平等的外交关系。
公元645年,日本发生了“大化改新”,社会政治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仿效唐朝的封建集权体制被引入日本。随着社会体制的变革,日本国内开始对“倭国”这一名称产生了反感。《新唐书·日本传》记载了当时日本的声音:“倭国自恶其名不雅。”在这种氛围下,日本开始寻求新的国名,以摆脱“倭国”这一不雅的名称。
而“日出之国”的提法早在圣德太子时期就被提出,成为日本新的命名灵感来源。《旧唐书·日本传》中记载:“以其国在日边,故以日本为名”。于是,“日本”这一新名字应运而生。虽然当时日本依然是唐朝的附庸国,改变国名必须得到唐朝的同意,但随着日本与唐朝的外交关系日益频繁,渐渐地,日本开始积极争取更改国名。
在公元670年,第一次提出更名的尝试并未成功。由于两国在“白村江海战”后矛盾加剧,加上使者的信口雌黄,导致日本无法实现改变国名的愿望。直到30年后,日本才有机会重新尝试。
到了701年,日本再度派遣遣唐使,试图借此机会促使唐朝允许更名为“日本”。此次使团的领队是精通唐朝文化的粟田真人,他将这一使命视为自己的重任。当时的唐朝皇帝是武则天,史学家岑仲勉评价她“任事率性,好恶无定”。在武则天的统治下,她不拘泥于传统,对外交政策持开放态度,且她自创的文字也表现了她不拘一格的个性。
粟田真人的使团历经艰难,最终在703年1月,经过长时间的沟通与表达,终于成功地获得了武则天的同意,更改国名由“倭”到“日本”。这一历史事件标志着日本脱离了附庸国的身份,进入了与中国平等交往的新阶段。
此后,日本进入奈良时代,这一时期日本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不仅政治和经济逐步发展繁荣,同时与唐朝的外交关系也继续保持着密切互动。
随着日本自身历史的演变,两国关系逐渐疏远。到了13世纪,日本的海盗活动开始猖獗,侵害中国沿海,给中国带来巨大困扰。明朝时期,随着“倭寇”现象的蔓延,这一称呼开始带有了贬义,成为了对日本侵略者的代称。
进入19世纪,西方思想对日本影响加大,导致了日本的明治维新。维新后的日本逐渐走上了军事扩张的道路,对外侵略,给中国带来了极大灾难。在这一时期,日本的国家形象发生了巨大变化,从一个学习他国的“好学生”转变为侵略扩张的“恶邻”。
在这一过程中,日本从“倭国”到“日本”的名字变迁,体现了一个国家从谦虚好学到好战侵略的转变。这种转变,深刻影响了日本的国家形象和国际关系,也反映出日本历史的深刻变革。希望日本能够牢记历史,反思过去,回归谦逊,重新赢得世界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