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武则天喝醉后给一小国改名,沿用至今,如今已发展成发达国家
迪丽瓦拉
2025-09-08 21:33:23
0

有一个小国,在历史上曾经是我们国家的忠实盟友,它一直视我们为学习的楷模,犹如一名勤奋的学生,虚心向我们请教。甚至连自己改名字这样的事情,它都格外慎重地征求我们的意见。这个小国就是日本。

对于日本,我们并不陌生,但如果有人说“日本”这个名字是由武则天酒后即兴改的,很多人可能会觉得很震惊。为什么会这样?让我们回顾历史,深入了解其中的原因。

从文化发展的角度来看,日本的历史进程明显晚于我国。当中国进入秦汉时期,文化逐渐发展成熟时,日本还处于原始社会的弥生时代初期。我国的历史书籍中,曾把那时的日本岛称作“山岛”。例如,《后汉书·倭传》中写道:“倭,在韩东南大海中,依山岛而居,凡百余国”;《三国志·魏书·倭人传》则提到:“倭人在带方东南大海之中,依山岛为国邑”。“山岛”是日本这一名字的最初雏形。

进入东汉时期后,日本逐步步入奴隶社会,岛上的许多部落逐渐演变成小国,其中最强大的国家是“邪马台”,其属国有28个。东汉政权派遣使者对日本岛的国家进行了访问和考察,《三国志·魏书·倭人传》对此有详细记录,标志着中日正式的外交接触开始。因为“邪马台”在当时拥有最强的影响力,它成为了代表日本岛的代名词。

与日本当时较为原始的社会状况相比,东汉在经济和文化方面已经非常先进,这也吸引了日本的各个国家纷纷前来寻求帮助与附庸。《后汉书·倭传》中提到:“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倭奴国奉贡朝贺……光武赐以印绶。”从这些记载来看,从东汉时期开始,日本就被称为“倭”,而作为附庸国,它每年向中国上贡,获得中国朝廷的印绶,表明两国的关系是君臣关系。

进入4世纪后期,日本岛的中部兴起了一个强大的国家——“大和国”,并不断扩展其领土。随着大和国的扩张,这个名字逐渐成为日本岛内普遍使用的称呼,尤其在国内事务中,“大和”一词更为常见。但在对外交流,尤其是与中国交往时,仍然使用“倭”这一称号。

公元607年,圣德太子派遣使者向隋炀帝递交了一封亲笔信,信中没有按惯例称自己为“倭国国王”,而是写道:“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无恙。”圣德太子称自己为“日出处天子”,隋炀帝则是“日没处天子”,这一称呼颠覆了以往中日双方主仆关系的传统表达,试图将两国置于平等的地位。隋炀帝对此非常不满,曾在宫中命令:“蛮夷书有无礼者,勿复以闻。”这件事看似是圣德太子违反了外交礼仪,但深入分析可以看出,这是日本民族自尊心逐渐增强的表现,他们开始不甘心继续处于中国的附庸地位,渴望平等的外交关系。

公元645年,日本发生了“大化改新”,社会政治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仿效唐朝的封建集权体制被引入日本。随着社会体制的变革,日本国内开始对“倭国”这一名称产生了反感。《新唐书·日本传》记载了当时日本的声音:“倭国自恶其名不雅。”在这种氛围下,日本开始寻求新的国名,以摆脱“倭国”这一不雅的名称。

而“日出之国”的提法早在圣德太子时期就被提出,成为日本新的命名灵感来源。《旧唐书·日本传》中记载:“以其国在日边,故以日本为名”。于是,“日本”这一新名字应运而生。虽然当时日本依然是唐朝的附庸国,改变国名必须得到唐朝的同意,但随着日本与唐朝的外交关系日益频繁,渐渐地,日本开始积极争取更改国名。

在公元670年,第一次提出更名的尝试并未成功。由于两国在“白村江海战”后矛盾加剧,加上使者的信口雌黄,导致日本无法实现改变国名的愿望。直到30年后,日本才有机会重新尝试。

到了701年,日本再度派遣遣唐使,试图借此机会促使唐朝允许更名为“日本”。此次使团的领队是精通唐朝文化的粟田真人,他将这一使命视为自己的重任。当时的唐朝皇帝是武则天,史学家岑仲勉评价她“任事率性,好恶无定”。在武则天的统治下,她不拘泥于传统,对外交政策持开放态度,且她自创的文字也表现了她不拘一格的个性。

粟田真人的使团历经艰难,最终在703年1月,经过长时间的沟通与表达,终于成功地获得了武则天的同意,更改国名由“倭”到“日本”。这一历史事件标志着日本脱离了附庸国的身份,进入了与中国平等交往的新阶段。

此后,日本进入奈良时代,这一时期日本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不仅政治和经济逐步发展繁荣,同时与唐朝的外交关系也继续保持着密切互动。

随着日本自身历史的演变,两国关系逐渐疏远。到了13世纪,日本的海盗活动开始猖獗,侵害中国沿海,给中国带来巨大困扰。明朝时期,随着“倭寇”现象的蔓延,这一称呼开始带有了贬义,成为了对日本侵略者的代称。

进入19世纪,西方思想对日本影响加大,导致了日本的明治维新。维新后的日本逐渐走上了军事扩张的道路,对外侵略,给中国带来了极大灾难。在这一时期,日本的国家形象发生了巨大变化,从一个学习他国的“好学生”转变为侵略扩张的“恶邻”。

在这一过程中,日本从“倭国”到“日本”的名字变迁,体现了一个国家从谦虚好学到好战侵略的转变。这种转变,深刻影响了日本的国家形象和国际关系,也反映出日本历史的深刻变革。希望日本能够牢记历史,反思过去,回归谦逊,重新赢得世界的尊重。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百余件展品亮相山西云冈石窟 讲... 大同5月24日电 (记者 胡健)《万年:明代的城防与边防》展23日在山西大同云冈石窟博物馆开展,展览...
原创 民... 如果您喜欢这篇作品,欢迎点击右上方“关注”。感谢您的鼓励与支持,希望能为您带来愉悦的阅读体验。 在...
原创 诸... 三国时期的蜀汉,诸葛亮曾部署过一系列秘密工作,这些安排是否涉及特务的设立呢?在谈到这个问题时,不得不...
原创 1... “我一直瞒着你,其实我曾经是大清皇妃……” 1953年9月,在北京辟柴胡同一间仅有10平方米的小屋内...
原创 八... #优质好文激励计划# 1938年的北平城,卢沟桥的硝烟还没散尽。八路军总部却收到一封急电:冀东大地烽...
故宫绝密档案:破解明朝鬼头斧十... 万历鬼头斧:一柄冷兵器牵出的四百年未解之谜 万历二十三年深秋,保定府铁匠铺内火星四溅。老铁匠王德...
博物馆日回顾|“南粤鉴真公益行... “一鉴通关大挑战”摊位前,小朋友们正热火朝天地讨论着两张铜胎掐丝珐琅挂屏图片的不同之处:“我知道了!...
原创 毛... 他比毛主席小九岁,然而毛主席却尊称他为“黄老”。彭德怀和他熟识后,曾直言:“你比我还像彭德怀。” 这...
原创 黄... 1997年,一个名字震动了全世界——黄长烨。这位人物并非普通之人,他是朝鲜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叛逃者之...
原创 岳... 提到岳飞,大家都能想到他的“岳母刺字”和“精忠报国”等事迹。作为南宋时期的抗金名将,岳飞无疑是民族英...
原创 刘... 提到《三国演义》,我们脑海中浮现的角色往往是刘备、诸葛亮、关羽、还有司马懿等经典人物。然而,除了他们...
汉服运动激进化:文化复兴还是民... 近年来,汉服运动在中国社会的影响力逐渐扩大,从最初的小众文化爱好逐渐演变为一种具有广泛社会参与的现象...
原创 南... 在南宋时期,有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案件,揭示了幽默与不慎之间的微妙关系。有时候,一句不经意的玩笑话,可...
“建筑是时代的一面镜子”:一位... 新华社北京5月26日电 题:“建筑是时代的一面镜子”:一位日本建筑师在北京胡同里感受古都焕新 新华社...
中国龙再添新形象、千年王冠重现... 今天(5月27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在北京发布7项“科技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重大成果”。 其中3项成果聚...
走进故宫 赏“彩画千年” 5月27日,“彩画千年——中国官式彩画传承与创新展”在北京故宫博物院永寿宫展厅正式对公众开放。该展览...
营造视野:中国古代坛庙~殷墟与... “中国古代坛庙”的出现起源于祭祀,祭祀是对人们向自然、神灵、鬼魂、祖先、繁殖等表示一种意向的活动仪式...
原创 志... 金珍彪,曾经是抗美援朝战场上的一等功臣,凭借着卓越的表现被冠以英雄之名,成为了无数人心中的偶像。然而...
原创 他... 1949年4月,四野的主力部队开始向南挺进,解放中南地区。12兵团作为先锋,率先南下,途经湖北并最终...
原创 建... 军长与政委成了农村基层干部,副排长却被授予少将军衔 土地改革完成后,在湖南祁阳的一个小乡村里,一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