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368年,朱元璋创立了大明王朝,彻底推翻了元朝近百年的统治。与此同时,民众的支持与反感交织,局势复杂。为了稳固新政权,朱元璋深知自己迫切需要一位能臣来辅佐国政。于是,他三次亲自拜访隐居乡里的刘伯温,希望他出山助力大明。
朱元璋邀功臣山顶长谈,刘伯温背脊发凉
刘伯温,本为一介布衣,学识渊博,深谙天下局势。刚一上任,他便发挥出色,迅速赢得了朱元璋的信任。依靠刘伯温的谋划,明军逐渐战胜敌人,迅速驱逐了元朝残余力量,稳固了大明的疆域。朱元璋对刘伯温的赞赏不断,刘伯温也因其战略眼光和深思熟虑的举措,成为了朱元璋最依赖的大臣。
刘伯温的名声日渐显赫,常在朋友面前暗示,只有自己的辅佐,朱元璋才能稳坐江山。他甚至认为,任何皇帝若不采纳忠臣良策,迟早会走向失败。此类言论渐渐传入朱元璋耳中,这让他产生了疑虑。
1370年,朱元璋设立了丞相制度,并任命李善长为丞相。李善长为人谨慎温和,深得朱元璋的宠信,二人关系密切。刚开始,刘伯温还能与李善长相抗衡,但渐渐地,李善长开始获得更多实权,这使得刘伯温心生嫉妒。
然而,好景不长,李善长在两年后去世,朱元璋不得不重新挑选心腹。胡惟庸因此步入宰相之位。胡惟庸才智过人,善于权谋,他迅速开始加强自己在朝中的势力,并通过拉拢人脉来削弱刘伯温的影响力。最终,胡惟庸的党派利益过大,导致了朱元璋的极度不满。
1380年冬,朱元璋发动靖难之变,胡惟庸被赐死,党羽被清除。胡惟庸的下属们也陷入恐慌,生怕受到牵连。而刘伯温和其他功臣们则暗自庆幸,认为自己很快就能恢复地位。
政变过后,朱元璋的心中却充满了忧虑。作为一位开国皇帝,他对刘伯温等元勋的权力逐渐膨胀感到威胁。他开始认为这些拥有重权的臣子有可能威胁到自己的统治。因此,他决定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废除丞相职务,亲自处理政务。
1380年春,朱元璋南巡至浙江嘉兴,邀请刘伯温一同前往栖霞山。两人登上远眺四周的亭阁,远处官员和百姓穿梭往来。朱元璋轻声说道:“尔等功高震主,弃者宜也。”听到这话,刘伯温顿时心头一紧,背脊一阵凉意。他没有明白皇帝真正的意思,也错失了主动辞去职务的最佳时机。
此后,刘伯温退隐乡里,过上了田园般宁静的生活。他清晨常站在院中,遥望远处群山,思绪万千。几位老友常常到访,与他谈论朝政的变幻。刘伯温始终面带微笑,他早已看破名利场中的权术,选择了淡泊宁静的生活。
村民们看到刘伯温神色憔悴,也不再像从前那样争相拜访。曾经,刘家门前人来人往,如今,却再无多少人敢来觐见。回首往事,大家都开始理解,刘伯温当年在朝中的处境其实并非全无过错。
1375年冬,朱元璋再次南巡,经过刘伯温的家乡。这时胡惟庸已死,朱元璋心生选拔贤臣的念头。于是,他向刘伯温请教,继李善长之后,谁可接替丞相之位。刘伯温毫不犹豫地回答:“陛下所提的杨宪、汪广洋、胡惟庸等人都不可用。”
朱元璋听后大怒,立即命人将刘伯温押解至应天府大牢。铁链响起,刘伯温被押入狱中,感觉天旋地转。他从未想到,自己竟会再次踏入这座阴冷的监牢。
接下来的几个月,刘伯温在牢中饱受折磨,甚至肋骨被捶断。每到清晨,狱卒便带着铁铐锁链,收拾他喷溅的鲜血和脓液。这些年来,朝堂的风云变幻已让他看破红尘,权力的争斗早已不再吸引他。他只渴望回到故乡,重见妻子一面。
终于,1376年春节前夕,狱卒送来消息,刘伯温将被释放。他欣喜若狂,认为痛苦终于过去,终于获得自由。然而,几日后,朱元璋亲自赐给刘伯温一帖“圣药”,刘伯温在梦中离世。
刘伯温的几位老朋友闻讯赶来吊唁,村民们也纷纷前来送行。这位生前从未恃宠傲人的贤人,终于安然离世。他的妻子和儿女并未受到牵连,朱元璋对他们的宽容已算是最大的恩典。毕竟,以朱元璋的手段,轻易就能让刘家满门抄斩。
朱元璋提拔杨宪、汪广洋等人入相,显然是想弥补自己心中的旧恨。
朱元璋清洗异己,文字狱有了根源
刘伯温的死,象征着朱元璋即将掀起新一轮的清洗运动,铲除开国元勋。自大明建立以来,许多功臣或多或少都心怀皇权之野心。而朱元璋深知,要想稳固江山,必须把这些心怀不轨的臣子一一铲除。
在失去了刘伯温这样的谋士之后,朱元璋更加怀疑朝中的每一位大臣。他逐渐认为,自己所建立的大明应该为万世之帝,所有臣子都应对他言听计从,若有任何不慎言行,必将面临灭顶之灾。
从此,明朝进入了一个恐怖的文字狱时代。朝中的官员纷纷小心翼翼,生怕一不小心得罪皇帝,家破人亡。许多人因言获罪,惨死狱中。
方孝孺的悲剧就是最典型的例子。他为人正直,屡次直谏朱元璋,却因在晚年所写的《报任安书》被认为侮辱皇帝,最终被投入大狱,死于狱中。
而方孝孺死后,文字狱不仅没有止息,反而愈演愈烈。成化、弘治年间,许多仁人志士惨死冤狱,连许全等学者也因言辞中的“小心谨慎”一词,被指责为侮辱圣德,最终遭受酷刑致死。
这个时期的文字狱极为严酷,令人心生寒意。甚至朝中的佼佼者,也可能因言获罪而丧命。每个人都在小心翼翼地生活,生怕触犯皇帝的怒火。
结语
严苛的言论管制并非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但在明初的确达到了极其强势的程度。朱元璋清洗了许多开国功臣,这一举动为大明定下了极为严格的政治规则。他要让所有人明白,在皇权面前,没有人敢逾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