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传统儒家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理论之一便是纲常理论,也就是常常提到的三纲五常。其中的三纲分别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一理论构建了古代社会对权力和亲情的严格规定,要求臣子、子女以及妻子完全服从各自的君主、父亲和丈夫。尤其是在古时常听到“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的说法,这反映了三纲五常的核心理念,即每个人都必须无条件顺从上位者的命令。
在古代中国,君王和父亲的地位犹如两座巍峨的大山,几乎不容任何人挑战。如果你违背了他们的意志,结局往往是极其悲惨的。因此,维护君父的威权至关重要,而使他人产生敬畏心则是其中的关键措施之一。为了做到这一点,有很多规定和习惯,其中一个便是对皇帝和父亲名字的避讳。比如,赵匡胤的名字里有“匡”字,虽然这个字本是姓氏,但自宋太祖使用后,这个字就成了别人无法使用的禁忌,甚至匡姓逐渐改成了主姓。又如,雍正皇帝的名字是“胤禛”,他的兄弟们就纷纷将名字中的“胤”字替换成了“允”字,这就是避讳上位者名字的典型表现。尽管这种避讳令社会生活略显不便,但在当时,却被视为一种必要的礼仪。
然而,这种避讳制度在明朝却出现了一个新的难题。明朝的皇帝姓“朱”,而“朱”与“猪”同音。中国历来是猪肉的主食,百姓若杀猪,那就涉及到与皇帝姓氏同音的禁忌,这样一来,不仅百姓听着不合适,还容易引起对皇帝的不敬。最终,朱元璋找到了一个巧妙的解决办法,他决定将“猪”字改为“豕”字,这样一来,百姓就可以继续吃猪肉,而不必担心犯忌。尽管人们对此并不完全习惯,但至少能继续食用猪肉,大家也只能将就接受。
朱元璋出身贫寒,年少时父母双亡,被僧人收养。在寺庙里当过僧人、做过乞丐,经历了无数艰难困苦,最终凭借智慧和机遇,成为了大明的开国皇帝。他没有上过正规学校,属于半文盲,但却凭借天赋和自学,最终获得了权力。由于从贫困中一步步走到最高的位置,朱元璋对外界的评价极为敏感。任何稍有不敬之词,他都会视为对自己的讽刺和侮辱。尤其是在他登基为帝之后,姓“朱”成为了国姓,按照传统,所有的官方文书以及民间行为,都要避讳“朱”字。在官方文件上,这种避讳相对容易操作,可以用“红”来代替“朱”字。然而,在民间,避讳“朱”字就变得相当棘手,尤其是在涉及到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食物——猪肉时。杀猪、吃猪肉与“朱”字同音,这被认为是不敬的行为。
在这种背景下,朱元璋曾因渴望吃猪肉而屡次愤怒,甚至导致多位御厨丧命。然而,经过妻子马皇后的劝解,朱元璋最终意识到,若皇帝连猪肉都不能吃,那就不可能禁止百姓养猪了。于是他下令将猪改称为“豕”,民众不得不接受这一改动。这个做法的意义不仅仅在于避免与“朱”字的冲突,更在于表达了皇权的至高无上,而百姓却只能在这种规定中忍辱负重。
实际上,朱元璋的避讳措施与唐朝的做法类似。当时,唐朝规定百姓不允许吃鲤鱼,也是因为谐音问题。而这些规定,在当时被视为维护皇权和避免不吉利联想的必要手段,虽然在今天看来,这些行为显得相当迷信和荒谬。随着朱元璋去世,朱棣即位,避讳的严格程度有所放松,但到了明中期,朱厚照皇帝上任后,再度对猪肉的禁令进行严格执行,直到清朝建立后,这些避讳才逐渐废除。
朱元璋虽未受过正规教育,但却凭借天赋和聪明才智,迅速提升自己的文化水平。随着他接触更多的文化人,他的识字能力和文化素养不断提高。然而,这一切依然无法掩盖他贫困、早年艰辛的过往,特别是当他成为皇帝后,他对这些历史往事极为敏感,甚至产生了强烈的自卑情绪。因此,他对于一些与“贫困”相关的字眼格外敏感,甚至把很多字和词都当作是对自己过去经历的讽刺,最终发展到了对形音相近的字也进行避讳。一次,浙江的官员徐一夔上奏,文中有“光天之下,天生圣人,为世作则”等言辞,原本是为了恭维朱元璋,但他却误解为是在讽刺他当过和尚,甚至还在文字中找到了“贼”的影射,最后将徐一夔斩首。
朱元璋对于自己的过去有着深深的忌讳,任何提及或暗示他当年作为小和尚、乞丐或盗贼的言辞,都可能引发他的怒火。他曾因朋友无意中的一句话而险些杀害对方,幸得此人机智脱身。而朱元璋也通过这种极端的文字禁忌,使得整个社会的舆论环境变得极为压抑。很多历史学家认为,朱元璋在位期间实行的“文字狱”政策,导致了无数无辜的人的死亡,直接影响了当时的文艺氛围。
有趣的是,朱元璋的命名规则在后世有了意想不到的影响。由于朱元璋极为厌恶用日期来命名自己的家族成员,他为后代制定了严格的命名法则。在他的指示下,子孙的名字按照五行排列,从木到火、土、金、水,以此类推。然而,到了金字旁时,传统汉字的数量已经不够使用,甚至出现了“锯”、“铲”这样的字。为了继续命名下去,朱氏家族甚至开始创造新字,这些字后来竟被用于化学元素的命名中。这些元素名字中的“金”字旁,与朱元璋的命名规则密切相关,而化学家徐寿则将这些名字引入化学领域,成就了朱元璋对后世化学界的贡献。
今天,当我们看到化学元素周期表时,或许没有人会想到这些名字背后竟然与一位明朝皇帝的命名规定相关。虽然朱元璋在历史上的形象因许多极端行为而受到质疑,但他对于文化、历史乃至后世的影响却是不可忽视的。
文/蓝风烛尘
参考文献:
[1]黄才庚,浅谈明清两朝的文书避讳制度,北京档案,1986(8);
[2]赵若朴,朱元璋:一个潜伏在明朝的理工男,幽默与笑话,2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