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不男,女不女”的魏晋南北朝
迪丽瓦拉
2024-11-07 07:13:40
0

原标题:“男不男,女不女”的魏晋南北朝

一个粉嘟嘟、萌萌哒、羞滴滴的男人会是什么样?

很难想象,在人类历史上曾真实存在过那样一个年代。一切形容女人的辞藻都是男人的专属,男人对妆容的追求程度远远超过女人。

这就是魏晋南北朝。

男人女性化到底时好时坏。不用多说,大家也都心里有数。

传统文化里最讲“阴阳平衡”,本来是阳刚属性的男人,长着长着突然变成大姑娘,这是一种异常现象,更与生物进化背道而驰。

有趣的是在魏晋南北朝,“娘娘腔”成了一种风尚,惹得多少七尺男儿悠然神往。

从鲁迅先生提出“魏晋风流”的概念以后,世人对魏晋风流产生了无穷的罗曼蒂克想象。

殊不知,这种风流是以男人女性化为底色。

一、

决定一个人能否成功,大致有三大因素,如个人才华、家庭背景、人生机遇。在这三种因素以外,不能忽略长相的重要性。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帅是可以当饭吃的。历朝历代都是如此,只要颜值足够爆表,“帅”对人生的加持力度也是不可估量的。

如果把人的各种因素进行归类的话,才华和家庭背景是物质硬件,而“帅”是一个人的精神追求。

同在一个阶层里,人所拥有的物质硬件是差不多的,大家都有钱,比谁钱多就没意思了,大家都有才华,才华也就失去可比性。

当才华和财富都没有比较的意义时,大家只能拼长相。

魏晋南北朝的文人雅士大概就是这样。

现代社会,各种化妆品琳琅满目。化妆品并不是现代人的专属,古代社会的化妆品并不比现在少。

魏晋南北朝的男人是真的美,不但美,而且特别有才华。

不信你看古代美男子,绝大部分出自魏晋南北朝,比如潘安、卫玠、嵇康、兰陵王、慕容冲。千年以来,他们都是民俗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主角。

一个人美丽的秘方,先天是一大因素,后期的保养更关键。

有道是“天下没有丑女人,只有懒女人”,男人何尝不是如此。魏晋南北朝的俊男保持帅气的诀窍也是通过化妆来实现的。

玉匣聊开镜,轻灰暂拭尘。

这是南朝庾信著名的诗歌,说的是一个男人对铜镜的无比喜爱。

化妆的必备品是镜子,而在魏晋南北朝,镜子已经相当流行,不仅女人喜欢,男人更是爱不释手。

男人把铜镜装在一个雕刻精美的木匣里,时刻带在身上方便打理容貌。尤其是那些贵族子弟,他们的铜镜更是雕琢精美,不惜花大价钱找能工巧匠,在木盒上雕刻花鸟走兽。

既然镜子是为了化妆,那接下来就要说化妆品的事。

魏晋南北朝最流行的化妆品是“粉”,分为米粉和胡粉。米粉是用米汁做成的,制作简易,成本极低,十分受普通人的喜欢。胡粉的制作成本相对高一些,它是“化铅所制”,主要的成分是铅,再加上锡、铝、锌等化学元素。

魏晋的男人便是把米粉和胡粉涂在脸上,为的是增加皮肤的美白和光泽。

米粉的优势是黏性强,可以长时间黏在脸上,让脸面白净光洁。

胡粉的优点是细腻,它是一种高级货,价格更加昂贵,一般人都用不起。

胡粉刚出现的时候,也只有皇帝什么“红人”用得上,至于“红人”是指什么人,那就由各位自由发挥想象了。

淡淡碎花味,幽幽女人香。

女人要想美,必须要有体香,男人也是如此。为了追求走路飘香的感觉,魏晋南北朝的男子都要使用熏香。

熏香是舶来品,产自“安息诸国”,位置在中亚的伊朗高原那旮瘩。

这种香料真是奇香不散,是当时精致男人的生活必备。

这玩意实在不便宜,为了避免社会浪费,曹操曾严令禁止使用熏香,但是士人根本不把他的话当回事儿,连他的心腹荀彧为了追求体香,不惜都“顶风作案”。下班后不回家,躲在办公室熏香。

所以,后世流传一个成语叫“荀令留香”。说荀彧到别人家里做客,他坐过的席子,数天香气不散。

真是一位“浓妆淡抹总相宜”的男子汉啊。

此外,魏晋男子要用口脂,和今天的唇膏差不多,涂上一层凡士林起到保湿润泽的效果。

具有养护头发功能的香泽,类似口香糖专门清理口气的鸡舌香,在当时风靡大街小巷。

一个男人崇尚阴柔美,拒绝阳刚美的魏晋南北朝,确实看起来很“精致”,有一股飘然若仙的意境。

但那个历史阶段的社会风气走向“女性化”,已经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从奴隶到皇帝,把“爱美”当成生活的第一大事,在追求美的态度上越来越“刻薄”。

所谓物极必反,当一件事发展到顶尖时,接下来它会朝着另一个方向发展。

最终,集结成魏晋风骨特殊的病态美。至今,让后人充满无限的罗曼蒂克想象。

二、

魏晋南北朝的男子对美的狂热追求,成为时代的一个符号,而形成这股“审美”风尚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

早在东汉中晚期,男人追求女性美的潮头已经萌发。

士人与宦官进行“党锢之争”时,大名鼎鼎的知识分子领头羊,当世大儒李固也是一位爱美到极致的人。

李固带领知识分子与太监拼死搏斗,勇气可歌可泣,但李固因为太爱美差点丢了性命。

李固为人耿直,在权宦眼里是“眼中钉,肉中刺”,他本人的官品又无可挑剔。

跋扈将军梁冀老早瞅他不顺眼,老匹夫不为我所用,整天跟我作对。

为了扳倒李固,梁冀的手下开始搜罗李固的过失。最终,他们以皇帝出殡时,所有人都比着谁哭得嗓门大,流得眼泪多,只有李固悄悄躲在一旁“补妆”,往自己脸上抹粉。

而且在葬礼上,搔首弄姿、扭扭捏捏,显得过于轻浮,不够严肃。

虽说是梁冀对李固的污蔑打击之词,但也能从侧面反映出李固平时喜欢擦胭脂抹粉。不然的话,梁冀也不会以此说事。

这就好比:一个扮相妖艳、衣着奔放的女人,被人私下议论生活不受约束,很多人自然而然会信以为真。

李固是当时的学术大师,知识分子的风向标,他自己都如此喜欢敷粉爱美,可以想象东汉中晚期的知识分子爱美到了什么程度。

久而久之,历史进入魏晋南北朝,男人爱美成了一种生活的“理所当然”。

如果再往前捯饬,早在西汉初期,那时的人对男人的“美”已经有了心有怜惜的感觉。《史记·张丞相列传》记载这样一段:

丞相张苍不知道哪根筋搭错了,犯了掉脑袋的大错,刘邦准备依律法办他,判了他腰斩的酷刑。

行刑时,张苍被人扒了,结果在场的人都被张苍雪白的皮肤感动了。

“身长大,肥白如瓠”。

这位身长八尺的男儿,拥有无比白皙的皮肤。监斩官王陵一看,立刻被他的皮肤所吸引,认为张苍不是普通人,便停止行刑,奏请刘邦饶恕张苍。

没想到,刘邦真的批准了,张苍因此成为首个被长相拯救的男人。

经过汉朝400年的沉淀,男人化妆到魏晋南北朝成为大潮流。

曹操那位七步成诗的儿子曹植更是爱美的典型。曹植喜欢擦胭脂抹粉,不是空穴来风。

名士邯郸淳接到曹植的邀请,来到曹植家里做客。曹植为了见贵客,居然专门洗澡擦粉化妆。

三国志·魏略记载说:

植初得淳,甚喜,延入坐,不先与谈。时天暑热,植因呼常从取水自澡讫,傅粉。

曹植的众兄弟也不赖。曹操的养子何晏擦得一手好粉。

史书用“晏性自喜,动静粉白不去手,行步顾影”来形容他。

说这哥们,十分迷恋自己的容貌,无论活动还是安静,胡粉从来不离手,走路的时候也要欣赏着自己的影子。

更要命的是他有“好妇人之服”的喜好,喜欢打扮也就算了,还喜欢穿女人的衣服。

真不知道,曹操的儿子都是什么癖好。

在曹魏时代,曹植与何晏拥有无比显赫的家境,再加上倾国倾城的容颜,堪称魏晋南北朝最顶级的偶像派,他们属于超一流的美男子。

此外,“玉树”夏侯玄、“临风”嵇康也都是魏晋时期备受追捧的小鲜肉。

而有时候,长得太美也是一种诅咒。

另一位重量级美男卫玠,他的身体不太好,但是人长得太美了。有一回,卫玠外出办事,走在街上引起路人围观,由于围观的人太多了,前拥后抱乌泱泱一片。

卫玠在仆人的保护下,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走出人群,结果不堪人潮拥挤,回家不久大病一场,最后病死了。

三、

有人说,魏晋南北朝“男人上花轿,女人上战场”。笔者认为这句话,有那么点意思。

我们上中学的时候,学过一篇南北朝的文学作品叫“木兰诗”。里面刻画的是一位代父从军的姑娘,最终建功立业、衣锦还乡的故事。

文学作品高于生活,但归根结底是源于生活。作者敢这么写,想必生活中必然看到这样的身影。

实际上,在南北朝的文学史料中,花木兰只是当中一个,还有庞氏妇和少女李寄。

她们的形象都不再是传统对妇女的认知,不再弱不禁风,而是一副勇武的形象。

说是一位庞氏妇人,自己的父母都被仇人杀害。于是,庞氏妇走上一条替父母报仇的路。

在手刃仇人后,庞氏妇没有跑路,而是跑到衙门认罪伏法。别人问她,家里有兄弟三人,自己身为弱小女子,为什么要做这种极端的事情。

庞氏妇回答说,“虽有男兄弟,志弱不能当”。我知道家里有三个兄弟,本来替父母报仇这种事轮不到我,但谁说女子不如男,我不能没志气,让兄弟看“笑话”。

而李寄的故事更加魔幻。李寄的家乡出现一条巨蟒,每隔一段时间要求乡里献上一个娃儿。

官府和相亲都吓得要命,但李寄不怕。她带着一把利剑和一条狗,只身一人前往诛杀巨蟒。

我们认可“巾帼不让须眉”“谁说女子不如男”的观点,但就事论事,花木兰、庞氏妇、李寄所做的事,的确不像旧社会女孩子该干的事儿。

虽说她们都以文学形象的形式出现,但在一定程度上说,也是魏晋时期女子出现“男性化”的趋势,只不过没有男人“女性化”那样明显。

四、

关于魏晋南北朝的审美问题,向来众说纷纭,至少笔者不认同“男女分不清”的审美时尚。

不是说男人不可以做女人的事,也不是女人不可以做男人的事,而是男女有别是真实存在的客观事实,这是物种进化所决定的。

男女平等,是指在自然人的权利面前的平等,而不是将男女具体的差别大而化之。

包括现在的媒体炒作的“小鲜肉”“小正太”,我们可以接受它们的存在,但不能去鼓励,甚至去引导、误导年轻人对性别的认知。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梅... 引言 每一位从清华园走出的学子,心中都会有一个儒雅的身影。这便是他们心中“永远的校长”梅贻琦。 一提...
1940年,陈嘉庚的“西行漫记... 1940年,全面抗战进入第四年。陈嘉庚带领“南洋华侨回国慰劳视察团”回国慰劳考察,时长达9个月,足迹...
原创 刘...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 这是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在自己的丈夫从...
4200年前 先民就“开”上了... 双轮车辙印 鸟瞰平粮台遗址 顶端新闻·河南商报记者 张弋/文 受访者供图 淮阳平粮台遗址曾入选201...
原创 宋... 文I 唐哲 编辑I 唐哲 起用王安石 宋代神宗时期是一个大改革的时代, 宋神宗即位时,宋朝已有百余年...
原创 明... 在明末有这样一个人他制定了“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等战略构想,使明军能在辽东对抗后金精骑。他在...
原创 冈... 冈村宁次、永田铁山、小畑敏四郎并称为日本“三羽乌”,当这三只乌鸦振翅高飞时,却给东方带来的巨大的灾难...
原创 唐... 姚崇是唐朝著名政治家,曾任武后、睿宗、玄宗三朝宰相常兼兵部尚书,是唐朝四大贤相之一。 姚崇年轻的时...
原创 原... 清朝是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王朝,说起来整个国家谁的权力地位最大,那想必就是要提到皇帝了,可这个将近三百...
原创 日... 你敢相信吗?小日子过得不错的日本竟然隐瞒世界76年,当年宣布投降并非出于本意,也不是因为美国的两颗原...
原创 满... 如果一人手摇白纸扇,身穿黄马褂,背后留着一条乌黑发亮的大辫子,你会不会觉得这是清宫戏?当然,如果出现...
原创 南... 【历史】一个国家和一个地区的发展,其实跟人一样,那也是需要具备天时地利人和的。也就是说要有肥沃的土地...
原创 刘...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央部门就一直在安排着尽快为在战争中牺牲的同志寻求一处极好的栖身之地。 上级强调,...
原创 皇... 皇位传承一直以来都是历朝历代统治阶级必须面对的问题,因为这不仅关系到统治阶级自身的统治能否延续,还关...
原创 刘... 民国时期,盘踞山东的军阀,除了张宗昌、韩复榘,还有一个号称“胶东王”的中号军阀刘珍年。 出道东北,...
原创 晚... #头条创作挑战赛# 作为我国漫长而广阔的历史长河中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给我们留下了极为丰富的史料与...
原创 朔... 中国讲谋略,西方讲技术。 在全球化市场经济大背景下,美西方传统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长期浸淫商业,对契约精...
原创 西... #历史开讲# 西汉王朝初立时,毫无礼仪可言。大臣们见了刘邦,举止十分随便。皇宫举行宴会,也如同集市,...
原创 清... 1889甲午海战之前,朝野上下对日本的态度颇为复杂。咸丰十年(1860)恭亲王在英法联军的教训中, ...
原创 如... 中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是一个割据分裂的时代,各个诸侯国之间争夺天下。在这个时期,出现了一位伟大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