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115师的师部驻扎在朝鲜砥平里一个隐蔽的地点。虽然夜幕已经降临,砥平里白天的激烈战斗刚刚结束,但空气中仍弥漫着浓重的硝烟。在这时,115师师长王良太在帐篷里焦急地踱步,周围的几名工作人员低头沉默,没有一个人开口。此时,突然外面传来了一阵摩托车发动机轰鸣声,接着一个身影急匆匆地闯进了帐篷。来人正是作战参谋杨大成,大家看到他的身影后,杨大成的脚步声打破了帐篷内的沉寂。他脸上带着激动的笑容,声音中略带兴奋,见到王良太后,立刻汇报起自己的战果。
然而,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杨大成话音刚落,王良太突然抬手,毫无预兆地给了他一个耳光,打断了杨大成的汇报。杨大成被这一突如其来的动作震惊,愣在原地,周围的人也都呆住了,不明白师长为何突然出手。
这背后有一个原因,主要与杨大成的个人经历有关。尽管当时杨大成是115师的作战参谋,但了解他的士兵都知道,他的作战能力远远不止于纸面上的工作。他参军时年仅14岁,谎称自己16岁才得以入伍。起初,由于身材瘦小,他被安排在侦察部队,做些简单的侦察任务。没想到,杨大成表现异常突出,第一次外出执行任务就出色完成,不仅成功完成任务,还趁敌人一个人睡觉时,用石头将其击晕,缴获了一支敌人的步枪。
经过四年的历练,虽然杨大成还年轻,但已经是军中的老兵,开始承担起更为重要的侦察任务。在一次任务中,他单枪匹马潜入敌人的炮楼,原本想摸清敌人炮楼的配置,却意外发现其中堆满了弹药。杨大成随即回去报告,第二天晚上,他便带人再次潜入敌炮楼,通过他熟悉敌人的换岗时间和弹药存放位置,用绳索成功运走了百余袋敌军弹药。
杨大成不止一次凭借着过人的智慧和勇气,完成了许多侦察任务,帮助部队取得了极大的优势。抗日战争期间,他屡次以自己的机智解决了关键问题,在辽沈战役中,杨大成甚至用火烧掉了敌人的粮食。随着朝鲜战争爆发,杨大成随军入朝,在云山之战中立下赫赫战功。他不仅歼敌,还炸毁了美军通讯部队,缴获了大量美军的作战地图和通讯密码本,为后续战役提供了宝贵情报。
然而,虽然杨大成在115师中积累了声誉,并被认为是有能力的作战参谋,王良太的突然耳光仍然令人难以理解。或许,只有少数人能理解背后的缘由,其中之一是115师的副师长颜文斌。在杨大成回来之前不久,颜文斌曾与他一同执行任务,但他早于杨大成返回了师部。
这件事发生在1951年2月,当时115师正执行撤退任务,颜文斌亲自带队,杨大成也在队伍中。就在这时,师部突然下达命令,要求杨大成带领侦察部队和工兵连终止撤退,改向望美山进发,随后会有新的任务安排。于是,杨大成与颜文斌分别带队,按照各自的指示行进。当部队经过一处铁路隧道时,他们发现曾有一批伤员暂时停留在此地,但如今隧道内已经空无一人。
杨大成是一个心思缜密的侦察兵,仔细检查后发现,虽然伤员已不见踪影,但他意识到,部分伤员可能是秘密观察员,他们通常会留下某些记号以便传递信息。杨大成冷静地决定,继续执行任务,救出被俘的伤员,或者为他们报仇。他与颜文斌短暂交谈后,安排他带领其余部队前进,而自己则带着一小队侦察兵朝美军阵地行进。
经过一夜的行军,杨大成带领部队发现了美军的营地,周围灯火通明,士兵们的欢笑声传入耳中。杨大成凭借经验,决定采取行动,迅速部署人员破坏敌方的通讯和电力设施,并带队发动突袭。美军营地很快陷入黑暗,杨大成指挥部队逐个摧毁帐篷,成功击溃敌军。战斗结束后,杨大成带领部队将油料、弹药和其他物资运走,他骑着摩托车,迅速返回师部报告战果。
然而,由于杨大成的行动极为危险且属抗命性质,师长王良太得知后非常担心,深感焦虑不安。王良太焦急地在帐篷里踱步,直到杨大成进来报战果时,情绪激动地给了他一个耳光,实际上是出于对杨大成安全的深深担忧。当王良太了解到杨大成带回来的大量战利品和物资后,脸色稍微缓和,称杨大成是个“不要命的铁黄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