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唐朝的科举制充满着潜规则?要不是宋太宗扩招,科举根本办不下去
迪丽瓦拉
2025-09-09 06:36:46
0

改变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走向的重大事件之一,便是科举制度的出现。根据目前的研究,科举制度的最早雏形出现在南北朝时期的北齐,也就是现今山东一带。

北周灭掉北齐之后,科举制度开始在北方广泛传播。隋朝建立后,隋文帝推翻了北周,统一了南北,成功将科举制度推广至全国,实现了大一统。这个历史时刻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登场。

然而,隋朝的科举制度并不完美,实施初期存在许多漏洞,许多贵族子弟借机利用这些不足,轻松进入仕途。这些问题让科举制未能立刻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到了唐朝,科举制度能否得到完善和发展,便成为了一个关键问题。

从汉朝以前,中国采用的是世卿世禄制,贵族家庭垄断了官场的资源,商鞅变法后还设立了军功制度,通过立功可以获得封地成为贵族,但即便商鞅再有功,也得亲自上阵才能得到封赏。进入汉朝后,官员选拔通过察举制进行,地方官员推荐当地的优秀人才,推荐条件包括廉洁和孝顺,经过上层审核后,才有机会做官。然而,这种制度也有很大的缺陷,特别是贵族之间的互相推荐,导致了门阀世家的形成。例如,著名的袁绍家族就是通过这种方式产生的。

在三国至两晋南北朝时期,实施的是曹丕时期陈群设计的九品中正制。虽然该制度有一定的规定,确保了某些程度上的公平,但依旧是察举制的变种,权贵掌握着选拔的权力,使得门阀制度愈加严重。东晋时期,琅琊王氏、陈郡谢氏等大族的子弟,几乎一出生就能自动获得做官资格。

科举考试的设立在理论上,给了读书人更为公平的晋升通道。与过去的制度相比,科举至少具有了相对的公正性。所谓“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表达的就是通过科举进入朝廷的理想。但唐朝长达289年的历史中,总共录取的进士人数仅约7000人,按唐朝一年一次的科考计算,平均每年只有24人通过考试。考虑到当时的读书人数量,这个通过率几乎与中五百万彩票的概率不相上下。即使如此,唐朝的科举考试中也存在着种种内幕。

例如,所谓的“通榜”,即考生的名字会出现在试卷上,主考官可以直接看到。某些考生会通过事先准备的文章,或者送上好处,博取主考官的好感。这样一来,主考官在看到考生名字时,往往会将其录取。此外,还有“行卷”这一手段,考生通过写一些文章或诗词,得到有地位的人物赏识,进而被推荐给主考官,顺利进入考场。

王维便是这一例子,尽管他才华横溢,但屡次科考失利。后来有人建议他去寻找关系,于是他拜托了唐玄宗的妹妹玉真公主,借助她的赏识,第二年王维便顺利成为状元。

唐朝科举考试虽然设立了公平的机制,但实际上,许多有关系的人依然能进入仕途。真正的才能,往往需要通过各种手段才能脱颖而出。因此,唐朝的科举制度并未完全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反而成为了不少人钻空子的工具。

到了五代十国时期,科举的情况与唐朝类似,并未有大的突破。直到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宋朝后,科举制度才迎来了较大的变革。赵匡胤扩大了科举的录取规模,这不仅是为了安抚读书人,也出于一种政治考虑。宋太宗赵光义进一步扩招,为了讨好士人,他在太平兴国二年进行大规模扩招,录取了500多名进士和其他科目。相比唐朝每年录取的20多人,增加了几十倍之多。

从此,宋朝的科举制度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考取进士成为了很多读书人的目标。为了解决科举制度中的问题,宋朝开始采取更为严格的措施,如试卷糊名制和誊录制。这些措施的引入,确保了科举的公平性,避免了主考官通过识别笔迹来判定考生。

宋仁宗时期,科举制度进一步完善,试卷的匿名审阅和抄写系统都得到了全面推广。正因如此,苏轼的科举故事才得以发生。在一次科举中,由于苏轼的试卷被误认为是曾巩所写,结果未能得到第一名,这也反映了当时科举制度的公正性。

关于教育资源的讨论,现代人常谈及学区房与名校的竞争,实际上,无论在哪个时代,教育都属于一种稀缺资源。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五姓七望等贵族家庭拥有了垄断优质教育资源的能力,因此,他们的子弟通常能够成为官员。即便是唐朝时,四分之一的宰相都出自这些名门望族,可见他们家族的成材率有多高。

然而,从北宋开始,科举扩招使得越来越多的寒门子弟得到了向上流动的机会。大臣范仲淹等人极力支持教育事业的发展,他在各地设立书院,为基础教育的普及作出了巨大贡献。范仲淹的应天书院、石鼓书院、白鹿洞书院等名校,便是这一时期教育普及的代表。

科举扩招带来的变化是显而易见的,许多普通百姓开始通过读书来谋生,教育成为了一条晋升的捷径。这个过程中,社会的整体向上流动,使得宋朝的教育体系逐渐完善。而随着竞争的加剧,学术水平不断提高,真正有能力的人才脱颖而出,推动了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当今的“卷”字,意味着不懈的竞争。尽管很多人对这种竞争感到疲惫,但从整体来看,竞争推动着社会的进步。魏晋南北朝的贵族家庭就是通过控制教育资源来避免进入这种竞争,而北宋的科举改革,则为更多的人提供了通过竞争改变命运的机会。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北... 北宋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金军分东西两路南下进攻宋朝,迫使宋朝在压力下寻求和议并撤兵。然而,仅...
原创 孙... 自古以来,中华大地上充满了丰富多彩的历史传说,这些传说背后所蕴含的真实情况,往往需要通过出土的文物来...
原创 后... 在后梁时期,建立了侍卫亲军,作为君主的亲兵力量。欧阳修在《新五代史》中认为,侍卫亲军可以看作是君王自...
原创 朱... 时光回溯至公元1398年,中国南京的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朱元璋,历史上著名的明朝开国皇帝与杰出统治者...
原创 曾... 大家好,我是“以史为鉴”。 在清末的历史人物中,曾国藩和洪秀全无疑是两位非常重要、紧密相连的角色。太...
石应康自杀,「阚全程被抓」,两... 中国有两个标志性医院,华西医院和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有两个标志性人物,石应康和阚全程。 1993...
原创 老... 在1890年代的新加坡,一个不经意的侧 glance,仿佛让人回到了一个宁静的小渔村时代。那时,海风...
原创 东... 东汉自公元25年建立至220年灭亡,历时196年。在这一不到两百年的历史中,东汉共出现了14位皇帝。...
原创 唐... 明朝的辽东都司,面对女真、北元(鞑靼)和朝鲜三方的夹击,实际上犹如明朝的一只强大拳头,而其“腕部”则...
陶渊明辞官隐居的人生抉择 陶渊明辞官隐居的人生抉择 陶渊明生于东晋末年的世家门庭,自幼浸润在诗书礼乐的雅致氛围中。其家族曾以仕...
原创 司... 首先,大家对于《三国演义》中描写的诸葛亮,应该早有耳闻,而他在那一刻心中困惑的念头,究竟是老天爷会不...
原创 三... 徐庶的悲剧 在刘备进入荆州后,他广泛结交民心,因其仁德之名声在百姓中流传甚广。而徐庶看到刘备的仁德...
原创 隋... 隋唐时期,社会动荡不安,英雄豪杰纷纷崭露头角,群雄割据,战火不断。在这片男儿雄图的时代,虽然大多数传...
原创 秦... 在漫长而丰富的历史长河中,秦始皇嬴政无疑是那颗闪耀的明星。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故事,而他所选用的自称“...
原创 刘... 刘璋之所以最终败给刘备,根本的原因在于刘璋本人的能力实在太过于平庸。在那段乱世中,除了他自身的无能,...
原创 1... 1363年4月,诸暨城弥漫着一股紧张的气息,仿佛是暴风雨前的宁静。这个看似平凡的城市,却因一场突如其...
原创 武... 武则天一生深谙权谋与智慧,而最终却被张柬之这只似乎不起眼的“老公鸡”反戈一击,造成了眼盲的结局。许多...
原创 若... 吕蒙“白衣渡江”这一传奇故事,发生在三国时期的襄樊之战。吕蒙凭借巧妙的战术,成功偷袭了关羽,最终为东...
原创 三... 通过历史老照片,感受百年的风云变幻。大家好,我是历史君。今天,我将继续与大家分享一些珍贵的老照片。 ...
原创 百... 前言 在中国历史的浩瀚长河中,蜀汉四英的勇猛和智慧一直为人称道,而其中董允更是被百姓传颂为英勇的将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