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10月,中央红军跋山涉水,历尽艰难险阻,终于抵达了陕北。当部队刚刚稳定下来时,负责后勤的杨至成向毛主席反映了一个棘手的问题:随着冬季的来临,部队目前仅剩下1000块钱,这点钱根本不足以保障战士们度过即将到来的严寒冬季。此时的中央红军,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一分钱难倒英雄汉”这句话,正好贴合中央红军此时的窘境。毛主席听后心里不禁一紧,他知道,经过了两万五千里的艰难长征,能够存活下来的战士们无一不是精英,不容再有任何的损失。毕竟,战士们已经在无数危急时刻生还,怎么能倒在即将来临的寒冬里呢?
思索片刻,毛主席想到了比中央红军早些到达陕北的红二十五军。红二十五军在长征中表现出色,不仅没有减员,反而还增加了800多名战士,这表明该部队的后勤保障工作做得相当到位。因此,毛主席推测,红二十五军的后勤实力显然要强于中央红军。此前,毛主席已经接见过红二十五军的将领徐海东,深知他忠诚、善良且对党极其忠实。于是,毛主席决定让杨至成和周恩来去找徐海东试试,看看他是否愿意帮助中央红军度过难关。为了借款,毛主席亲自写了一张2500元的欠条,交给杨至成,派他去找徐海东。
然而,毛主席写下这张欠条,除了是向徐海东借款外,还有另一个深远的考量。毛主席通过这件事,想要考察徐海东的立场,看看他是愿意继续跟随自己,还是会站在张国焘一方。因为此时红二十五军依然隶属于红四方面军,而张国焘和中央红军已经产生了严重的矛盾。1935年6月,红一、红四方面军的先头部队在夹金山会师,毛主席与张国焘决定在两河口见面。当毛主席走到途中,看到一面写着“欢迎三十万中央红军”的横幅,他便问红四方面军的战士:“你们怎么知道中央红军有三十万人?”这名战士回答:“张主席根据公式推算出来的。”毛主席听后没有多言,只是默默离去。事实上,当时中央红军的总人数并不足两万人。
徐向前在回忆录中提到:“会师后的事实证明,中央红军连两万人都没有,哪里来的三十万呢!我们的宣传也打了自己的脸,弄得四方面军的指战员们议论纷纷。”这也为两军之间的关系埋下了隐患。在两军会师初期,尽管双方将领和战士们都非常高兴,但很快张国焘就对中央红军的人数产生了疑问。他找到了周恩来,试图了解实际情况。
张国焘问:“你们现在还有多少人?”周恩来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反问:“你们有多少人?”张国焘夸张地说:“我们有十万人。”周恩来答道:“我们有三万人。”显然,张国焘并不相信这个数字,于是他又去问了朱德。朱德给了他一个更为真实的回答,称:“一方面军过去是个庞然大物,现在只剩下骨架了。”意思是,红一方面军如今只剩下了核心骨干,战士已经所剩无几,许多都已经受伤或生病,总人数大约只有一万多人。朱德进一步详细解释了情况,表示红一军团剩下3500人,红三军团3000人,其他各军团也损失惨重,整体战斗力大大下降。
听完这些,张国焘的心情十分复杂,他产生了军阀思想,想要成为红军的总指挥。此后,他逐渐暴露出膨胀的野心,甚至开始以军阀的姿态行事。为了得到更多的权力,他暗中指示陈昌浩向中央发电,要求将他任命为红军的军委主席,而朱德则被安排为总前敌指挥,周恩来兼任参谋长。
为了避免红军的分裂,毛主席与党中央的其他领导商议后,决定在一定程度上让步,任命张国焘为红军总政委。然而,张国焘并不满足,还提出更高的要求。到了1935年10月5日,张国焘作出了更加过分的决定,令许多人都感到极为痛心。面对此种局面,毛主席决定果断带领中央红军撤离,前往陕北。
在这紧要关头,毛主席向徐海东借款,表面上是借款,但实际上也是在考验徐海东的立场。最终,徐海东没有让毛主席失望,他不仅把2500元的借款送到了毛主席手中,还额外送来了5000元。而且,这5000元不仅仅是款项的支持,更意味着徐海东坚定站在毛主席一方,愿意与中央红军共度难关。毛主席感慨地说:“多亏了海东同志那5000元。”这笔钱在当时的政治意义远远超过了其面值,而徐海东对革命的贡献,也得到了毛主席的高度评价。
毛主席经常提到:“徐海东对革命有大功。”他深知,徐海东的这份支持对于红军来说至关重要。正因为如此,尽管徐海东在后来的岁月里并未长期参与前线作战,依然被授予大将军衔,并位列第二位。毛主席甚至在九大会议前,看到徐海东的名字未在列时,脸色一沉,表示:“一人向隅,举座为之不欢。”这份深厚的情谊和对革命事业的忠诚,毛主席始终铭记在心。正如古话所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