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南韩第3军团长刘载兴得知五马寺已经被敌人占领时,他的表情顿时变得惊恐万分。敌军竟然在晚上23点至零点之间突破了第7师的防线,这怎么可能?在黑暗中,地形又不熟悉,敌人是如何在3到4个小时的短暂时间内,成功攻占五马寺的呢?
这段历史记载在韩国的《战争史》当中,而其中鲜为人知的一点是:经过这一场激战后,敌方的第3师和第9师,从原本的2.3万多人,最终只剩下了约2000人,并且这两个师的番号被迫撤销了。
没错,敌人的这两个师实际上是被一个连的力量送下战场的。这个连的连长,毛张苗,被誉为“最狠连长”,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书写了一段鲜血淋漓的传奇。
在志愿军第60师的干部和战士中,流传着一句口号:“各项工作要争先,‘三根一毛’要学好。”而这其中的“三根一毛”实际上指的是四个人:王来根、沈树根、顾林根,而“一毛”就是毛张苗。
毛张苗,这位被授予“一级战斗英雄”称号的连长,曾经在朝鲜的长津湖战役中震慑敌军。而在接下来的五马寺战斗中,他更是以稳健、精准、果断的作风令敌人胆寒。
时间回到1951年5月16日18时,东线志愿军和人民军的各突击集团发起了全线进攻,开始了第五次战役的第二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志愿军第20军第60师奋勇穿插,其中178团第5连在连长毛张苗的指挥下,经过了12小时、13次战斗的拼搏,成功推进了30公里,并及时占领了合围要点五马寺,消灭了敌军13次阻击,打垮了敌方一个化学迫击炮营,以及号称“精锐之师”的“白虎团”大部分力量,成功切断了敌军两个师的撤退路线,为第五次战役的胜利创造了条件。
然而,回顾当时的过程,178团也并没有一帆风顺。由于地形复杂,负责突击的兄弟连一开始迷失了方向。战士们在山区里兜了三个小时,始终没有找到目标,而敌人则在不断撤退。眼看着敌人几乎要成功脱离,毛张苗毫不犹豫地带领5连120人全速向五马寺制高点冲去。
途中,5连穿越了茂密的丛林,翻越了重重山头,尽管几度迷路,但毛张苗坚定的信念和决心最终引领着他们找到了目标,并迅速占领了敌人的前哨阵地——727高地。
此时,敌美军第555榴弹炮营固守的五马寺高地,已经以三重火网封锁了志愿军的东线咽喉。毛张苗紧紧握着望远镜,凝视着上面写着“海拔317米”的标尺,心中暗自筹划着即将展开的逆袭。
在三发绿色信号弹升空后,毛张苗亲自率领“敢死队”从五马寺的北坡峭壁攀岩而上。工兵班长也配合着用刺刀凿出岩石缝隙,形成了一个仅容半脚的血色阶梯。美军尚未反应过来时,毛张苗的突击队已经突破了防线,迅猛如雷地将敌军炮兵打得措手不及。
这位曾在淮海战役中单枪匹马俘获18名国军战俘的悍将,再一次在战场上释放出惊人的作战本能。他迅速制定战术,将全连化整为零,布下24个移动火力点。巧妙地用缴获的美军信号弹伪造炮群坐标,并将汽油桶改装成“土火箭”,制造出一片轰鸣声。敌军在这番火光冲天的乱战中已经开始乱了阵脚。
接着,毛张苗带领队员们夺取了105榴弹炮阵地,将炮口转向山腰,开始对增援的韩军“白虎团”进行反击。在这一轮猛烈的炮击后,经过一场摧枯拉朽的激战,最终这场战斗以志愿军的胜利告终。而毛张苗率领的5连,以极小的代价将五马寺打造成了尖锐的刀刃,刺向了联合国军的防线。
这场经典的阻击战,甚至被西点军校列为教学案例,它也再次证明了一个重要的道理:决定战争胜负的从来不是单纯的兵力,而是指挥员在绝境中的智慧,以及士兵们英勇无畏的血性担当。
毛张苗凭借天才般的战术创新,将毛主席军事思想中的“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精神演绎得淋漓尽致,留下了一部活生生的战争教科书。
1952年10月,毛张苗站在北京中南海的授勋台上,接受了特等功臣勋章和“一级战斗英雄”称号。那一刻,所有人都才真正认识到这位创造战争奇迹的连长。
1954年8月,毛张苗转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第178团副团长,参加了解放一江山岛的战斗,并负责全团的登陆作战训练。次年1月,他率领第二营成功登岛,并在45分钟的激烈战斗后,顺利将红旗插上203高地主峰。
自1964年起,毛张苗将军相继担任了第二十军第六十师副参谋长、副师长、师长等职务,依然为新中国的建设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1985年,毛张苗重返朝鲜,站在曾经的阻击阵地上,捧起一抔红土,思念起牺牲的战友,老将军不禁潸然泪下……
1985年12月20日,毛张苗因病去世,享年60岁。尽管英雄已经远去,但他的光辉形象却永远铭刻在人民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