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老覃在《大人物真性情:二次革命失败,孙中山和黄兴互相甩锅,手段都很高》一文中,通过“覃仕勇说史”平台发布了对历史的分析。文章提到,1912年1月12日,蔡锷通过电报向黎元洪盛赞袁世凯是“近代伟人”,并全力支持由袁世凯担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然而,没过多久,袁世凯上任后迅速展现出对专制权力的渴望,导致了社会各界的不满,也直接引发了“二次革命”的爆发。
正如黄兴所言,国民党内那些掌握实权的大人物,虽表面上看似有共同目标,但实际上大多数人缺乏真正的信仰和长远的追求。各自心怀私利,言行不一,彼此之间的合作更加形同虚设,最终使得“二次革命”失败。
随着反袁斗争的深入,孙中山和黄兴之间的分歧逐渐显现。孙中山倾向于采取更为激进的“急进”策略,而黄兴则主张更加稳妥的“缓进”策略。此外,孙中山的一个重要决定是解散国民党,成立中华革命党,以实现党的完全统一和对领导权的绝对控制。黄兴对此深感不满,认为这是典型的“以人为治”,并坚决拒绝加入中华革命党。为了避免矛盾加剧,他最终选择出国赴欧美进行考察。
在这一时期,袁世凯趁机夺取了国民党控制的七省之地,得意洋洋,提出了“筹安会”计划,欲显露其称帝的野心。李根源、李烈钧、陈炯明等欧事研究会的核心成员,作为实际掌权者,他们并不支持孙中山急进的战略,而是倾向于与梁启超、蔡锷等进步党人接触,日夜策划通过上层路线来对抗袁世凯。一方面,他们试图说服冯国璋倒戈,另一方面,他们还策动唐继尧、陆荣廷等地方军阀起义反袁。
在这些策略中,李根源、李烈钧与陈炯明商量过推举冯国璋作为大总统的可能性,后来又考虑了唐继尧,并最终还提议推举岑春煊作为能够召集各方势力的大旗。然而,经过多次商讨后,他们最终决定推举蔡锷为大总统。当他们将这一决定提交给梁启超时,遭遇了梁启超的强烈反对。值得一提的是,蔡锷本是梁启超的得意弟子,早在1897年,年仅15岁的蔡锷便拜入梁启超门下,受到梁的悉心栽培,成为文武双全的杰出人物。
梁启超之所以反对蔡锷出任大总统,是认为蔡锷资历尚浅,难以统御国内豪杰。因此,梁启超提出了黎元洪这一人选。在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时,黎元洪已经被选为副总统兼领鄂督,从这一角度看,黎元洪接替袁世凯担任第二任大总统是最合适的选择。最终,欧事研究会的成员们都表示认可这一提议。
梁启超和岑春煊认为,应该由周善培作为代表,前往日本与孙中山进行联络。此时的孙中山,志得意满,正在全力推进革命党的统一,他的目标是确保中华革命党在革命胜利后能够牢牢把握政权。对于梁启超等人的提议,他并不看重,尤其是对于推举黎元洪这一人选,孙中山感到极为不屑。他对梁启超的评价是:“大言炎炎,一派空话。”对岑春煊则认为他是“一名旧官僚,见识极为愚昧。”至于周善培,孙中山则认为他是“昏庸无能,毫无实质内容。”
实际上,孙中山的最佳盟友,仍是早已与他并肩作战的黄兴。黄兴于1914年7月抵达美国,刚踏上美国土地,他便高举反袁的旗帜,积极推进民党大联合,为反袁斗争做好充分准备。到了1915年5月,得知袁世凯接受“二十一条”的部分要求后,黄兴气愤填膺,立即发布了反袁通电。得知袁世凯进一步推进“筹安会”后,黄兴再也无法忍受,迅速联系蔡锷,共同策划西南地区的反袁武装起义。
遗憾的是,命运似乎总是与黄兴作对,他于1916年10月31日早晨因病去世,年仅42岁。孙中山为此深感悲痛,亲自主持了黄兴的丧事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