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0月1日,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中央人民政府的各个部门也相继建立,其中就包括了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这一天标志着新中国政府机构正式运行,而军事方面的建设也迈出了重要步伐。
在军委总参谋部的任命上,令人感到有些特别的是华北军区的两位重要领导人。华北军区第一副司令员徐向前被任命为总参谋长,华北军区司令员聂荣臻则担任副总参谋长。这一任命的独特之处在于,司令员成为副手,而副司令员却担任了总参谋长一职,完成了两人职位的调换。而且在1955年的元帅排名中,徐向前排在第八位,聂荣臻排在第九位,徐的排名仍高于聂。很多人不禁要问,为什么在解放战争中,他们分别在华北军区的职务和建国后的军衔安排上,反而出现了这样的职位互换?
这一切的背后,和两人在解放战争中的表现密切相关。抗战结束后的初期,聂荣臻的表现要远胜于徐向前。聂荣臻领导的晋察冀根据地,涵盖了32万兵力,地域辽阔,涉及164个县,人口多达4000万,堪称我党模范的根据地。而此时的徐向前却因身体问题,仍在陕北休养,并未能参与战斗。遗憾的是,聂荣臻未能维持住这一强势局面。在两党关于裁军的协商过程中,聂过于乐观地执行了协议,导致过多的军力被裁减。在短短几个月内,原本的9个纵队整编后只剩下了4个,32万人的兵力锐减至约20万,严重损害了根据地的实力。
当战事爆发时,晋察冀军区未能及时适应局势,接连遭遇败绩。比如在绥远战役中,晋察冀军区联合晋绥军区集结了14个旅,准备攻占归绥和包头这两座重要城市,但都被傅作义的部队打退了。在大同集宁战役中,晋察冀与晋绥军区也联合大举进攻,企图攻克山西的重要城镇大同。一旦大同落入我军手中,晋察冀与晋绥根据地将连成一片。然而,傅作义在蒋介石的支持下并没有直接前往大同解围,而是采取了绕道攻击集宁的策略,这一计使得我军未能成功攻占大同,反而导致集宁失守,甚至我军的张家口也未能保住。
进一步的失败还包括张家口战役,在此战役中,国民党中央军李文部通过东门进攻晋察冀,虽被我军死死抵挡,但傅作义又通过巧妙的战术调兵绕道偷袭张北,导致我军毫无防备,只得放弃张家口。而在我军撤退过程中,傅作义命令部队追击,晋察冀军区遭遇了严重的伤亡。这一系列失利,造成了聂荣臻的指挥受到诸多批评,甚至在一些回忆录中,这些失败被归结为指挥上的错误。
在1947年的小河村会议上,周恩来对第一年战果进行了排名,结果显示华东、晋冀鲁豫、东北、晋绥陕甘宁、晋察冀的成绩依次递减。这也意味着,曾经的模范根据地,在短短一年时间内就变得岌岌可危。为了扭转局面,中央派遣朱德和刘少奇前往晋察冀进行整顿,并开展了一系列改革,最终使得晋察冀稳住了颓势。随后,通过清风店、石家庄等战役的胜利,晋察冀逐步收复了失地。
客观来说,聂荣臻并非以军事指挥见长,但他在根据地建设方面有着极高的才华。在抗战初期,他仅率领少量兵力便成功扎根于五台山一带,并经过多年努力,成功建设了强大的晋察冀根据地。正因为如此,聂荣臻在华北军区的领导地位不可撼动,成为了华北军区的司令员。而徐向前则因为身体原因,在解放战争初期还留在陕北,直到刘邓大军进入大别山后,才被调任为晋冀鲁豫的副司令员。
在徐向前的领导下,晋冀鲁豫军区成功地把一些独立旅和团整编为8个野战纵队,其中的3个纵队很快南下,参与外线进攻,最终只剩下了8纵。尽管面临资源匮乏,徐向前依然展现出非凡的指挥能力,成功打赢了运城战役、临汾战役和晋中战役,将阎锡山的军队困于太原。因此,徐向前虽然未能与晋察冀有太多联系,但依靠自己卓越的军事才能,在困境中不断战斗,最终为华北的解放贡献了巨大的力量。
在建国后,军事领导层的调整也遵循了这一历史逻辑。尽管徐向前长期身体欠佳,毛主席仍坚持任命他为总参谋长,聂荣臻担任副总参谋长。这一安排充分体现了徐向前在军事指挥上的优势。至于1955年的元帅排名,作为红四方面军的总指挥,徐向前无疑在革命历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而聂荣臻在抗战时期担任红一军团的政委,与徐向前相比,地位略显逊色。因此,在军衔排名上,徐向前排在聂荣臻之前,是完全合情合理的。
综上所述,聂荣臻和徐向前的职务安排和军衔排名,既反映了他们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贡献,也揭示了他们各自在革命事业中的不朽功勋。在战争年代,聂为正、徐为副,而在建国后,徐为正、聂为副的安排也是符合实际的。两位元帅都为新中国的成立和发展作出了无可替代的贡献,永载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