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1084年-1155年),是如今山东济南的著名女性词人;秦桧(以下称桧贼,1090年-1155年),则来自今日的江苏南京;而岳飞(1103年-1142年)则是出生于如今河南汤阴。这三人中,岳飞在尚未满三十九岁的壮年时,被冤屈杀害,留下了令人痛心的遗憾。原本志存高远、心怀天下的桧贼,经历了令人屈辱的囚禁生涯后,竟将自己曾拥有的宏伟理想抛至脑后,沦为一个投降和卖国的叛徒。金人将他作为卧底送回南宋后,他与只想苟活于世的宋高宗竟一拍即合,形成了合作的默契。在重回南宋不久后,桧贼便迅速跃升为宰相,大肆推行割地求和的叛国政策。而李清照在北宋灭亡后,经历了无数动荡,度过了生命中最后的二十二年,目睹了太多的悲欢离合。这种个人经历成为她作品中强烈家国情怀的重要来源。例如,她的经典之作《夏日绝句》中写道:“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然而,后人无法理解的是,这位才华横溢、独具一格的女诗人李清照,竟未在她的作品中称颂当时武功卓著,而后却受到冤屈的岳飞。有人考据认为,李清照与桧贼之妻王氏是表姊妹关系,因此碍于亲情她既没有对岳飞的赞美,也没有含沙射影地抨击祸国殃民的桧贼。
虽然李清照与桧贼是否有亲属关系并不算重要,但我认为更为关键的是,经历了南逃艰难的李清照,曾亲历牢狱生涯,已然失去直面时局的勇气。南逃后的她好不容易安定下来,尽管心中依旧怀有强烈的家国情怀,然而她无法再像北宋时期那样,锋芒毕露、直截了当地批评政治。当时南渡的宋室对知识分子的政策,与北宋时期相比,显然更加严苛。与李清照同代的高官如赵鼎、胡邦衡、张元干等人,因其诗词中对时政的讽刺而遭到革职贬官的待遇。因此,饱受现实冷暖的李清照,对于那深厚的文网绝不会无知。在这样的环境下,李清照的忧国忧民之情依然存在,她只能通过“借古讽今”的艺术手法,来隐晦地抨击以宋高宗为首的南宋投降派势力,追求苟安而缺乏进取心的叛国之策。而李清照未能赞颂岳飞并对赵构和桧贼发声,原因在于她在重重文网下不得不感叹“非不为也,实不能也”的无奈。
(本文的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及发布媒体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