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武王伐纣后如何处理商朝遗民,儒家有着诸多论述,核心思想都集中在武王“仁义无双”的形象上,最具代表性的当属西汉刘向所编的《说苑·武王克殷》。在这篇文章中,武王打败商朝之后,面临如何处理殷商遗民的问题,于是他请教了姜子牙、召公奭和周公旦三人。姜子牙建议杀光所有殷民,召公奭认为应该杀掉所有有罪之人,而周公旦的建议则是让殷民继续保持原来的生活,保持他们的职能,只清算纣王一人。最终,周武王选择了周公旦的意见。
若《武王克殷》所言属实,那么周武王无疑是一位贤明的国君,甚至可以称得上千古难得一见的明君。然而,殷墟的考古发现却揭示了另一面,武王的所作所为可能远比历史上所描绘的要更加残忍,他的历史形象也许被过度美化。
首先,为什么当时世界最大的都城最终会被废弃?提到遗憾的古代建筑,秦始皇的阿房宫常常名列前茅,然而它仅仅是打下了一个地基而未完成建造。而位于安阳的商朝都城,却是历时三百年建设,面积达到30平方公里,是当时世界最大的城市。城市中建筑密集,居住着至少十余万人,然而,在商周交替之时,这座庞大的城市竟然被完全废弃了。那么,废弃的原因是什么呢?
史书记载,武王伐纣后封纣王的儿子武庚在殷地管理殷民,殷民对此反应积极,然而武庚最终叛乱,周公东征时击败了他,并将殷民强行迁徙,一部分被分配到卫国,一部分迁至商丘,由微子启建立宋国。于是,曾经繁华的商朝都城成为了废墟,史称殷墟。如今的考古研究表明,殷墟的废弃时间大约就在商周交替时期,之后再也没有被使用。
然而,一座如此庞大的城市被废弃,令人十分难以理解。笔者认为,商都在被废弃之前,必然遭受过无法修复的巨大破坏,而这种破坏究竟是武王伐纣时造成的,还是周公东征时所致呢?
其次,殷墟刘家庄的青铜器埋藏点也极为反常。青铜器作为珍贵财物,尤其是重要的礼器,应该被妥善保管,而不应随便丢弃。然而,在殷墟刘家庄北部的考古中,专家们在粮仓和水井等地方,意外发现了一批青铜器。这些青铜器的体积相对较大,且多数已经损坏,明显是有人故意破坏过的。根据考古报告,这些青铜器遗存的时间属于殷墟第四期晚段,也就是商朝末期到周朝初期。
为什么这些青铜器会被随便丢弃在不该放置的地方?发生了什么事?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何毓灵教授认为,最合理的解释是,在周军逼近时,殷民由于仓促逃难,不得不将那些不易携带的青铜器弃置在粮仓和水井中。周军进入殷都后,烧毁建筑、掠夺财物,应该是无可争议的事实。
因此,在牧野之战结束后,周军进入朝歌,商都的城内一片混乱,很多殷民慌乱逃亡,将不便携带的青铜器随意藏匿。由此可见,《武王克殷》显然并非历史真相,而是儒家用来美化武王形象的作品。
第三,殷墟王陵为何全都被盗掘?从盘庚迁都开始,十几位商朝的国王葬于此地,而现代考古发掘时惊讶地发现,殷墟王陵区的所有墓葬几乎都遭到盗掘,甚至连贵族的墓葬也未能幸免。那么,究竟是谁盗掘了这些陵墓呢?
现代学者通过考证确认,盗墓行为发生在商周交替之际,因此可以确定是周人所为,他们很可能动用了军队,进行大规模的盗掘行动。盗墓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得到随葬品,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切断殷祀”,彻底抹去商朝的遗存与象征。
不过,盗墓的具体时间是发生在武王伐纣时,还是周公东征时,或是两者交织,还有待进一步讨论。通过殷墟的考古发现可以看出,周武王所推崇的“承天命”的背后,实际上伴随着大规模的烧杀抢夺。除了抢夺宝物,周军可能还实施了大规模的建筑焚烧,导致大量百姓被杀害或流离失所,甚至沦为奴隶。
最终,朝歌可能是周武王的军队摧毁的,而商朝的都城(殷墟)则被部分毁坏。经过周公东征的进一步破坏,商朝的都城被完全废弃。而《逸周书·世俘》一书或许揭示了真相,书中记载,武王伐纣时,周人杀死了18万商人,俘虏了33万商人(其中大部分为平民),并捕获了大量的动物,抢夺了大量珠宝财物,其中仅佩玉就有十八万块。原本,《世俘》是周人用来炫耀胜利的,但却也意外揭露了周人犯下的暴行。
由此可见,周武王或许是个雄才大略的领导者,但他与“仁义”的形象相距甚远。《武王克殷》等记载无疑是后人对周武王的美化,历史从来都是胜利者的宣言,古今皆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