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的都城是开封,这座城市并不能被视为劣等之地,毕竟它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都,坐落于华北平原的中心,恰好位于运河与黄河的交汇处。自古以来,开封一直是北方水运的重要枢纽,作为国都选择这里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然而,对北宋而言,开封却并非最佳之选。其根本原因在于一个关键点:军事压力过于沉重。一旦来自北方的游牧民族南下,开封几乎一马平川,缺乏有效的防御能力,很容易受到侵袭。
赵匡胤在即位之后,迅速确立了“强干弱枝、守内虚外”的军事战略。他在开封周边维持了强大的军队,不仅仅是为了防范内部的叛变,更是为了抵御外敌的侵扰。赵匡胤意识到,面对强大的外部威胁,保障国家的安全势在必行。
然而,后来的历史证明了这套策略无济于事。随着金兵大举南进,迅速逼近黄河,开封的防线很快就被击溃,最终导致北宋的覆灭,使国家承受了深重的屈辱和灾难。
实则在赵匡胤创立大宋之初,他内心深处对开封一直持有不满之情。虽然开封有其优越之处,但对于他而言,这座城市的缺陷也不可忽视。与其他新兴王朝不同,赵匡胤自后周大将转变为皇帝,是通过陈桥兵变获得的权力,采用了黄袍加身的方式。
观察初期的大宋与后周,我们不难发现,二者在表面上几乎没有任何差异,仅仅是统治者更迭,从老柴家换成了老赵家而已。对于大宋来说,这种悄然的取代或许是最佳选择。都城的问题也同样如此,倘若大肆迁都,必然会引发一系列问题,因为迁都并非短时间内可以完成的任务,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直接更换首都远不如利用现有的资源来得实在。
尽管如此,赵匡胤内心对开封的不满确实存在,他一度考虑将都城迁至洛阳。从军事角度看,洛阳的地形相对适宜,尽管与开封距离不远,但战略位置更为优越,既可以进攻,又便于防守,是个理想之地。然而,赵匡胤面临的现实是,他并没有太多的时间和精力来进行迁都的准备工作。建国后,无论敌国的威胁,还是国内的纷争,忙碌的他显然难以顾及迁都事项,毕竟,迁都的过程通常需要数年的筹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