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作为近代中国衰败的根本因素,深刻影响了国家的命运。提到鸦片,许多中国人心中充满愤慨,因为正是英国通过鸦片,打开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大门,鸦片不仅侵蚀了国民的身体与思想,还让大清帝国丧失了数以亿计的白银。
鸦片是一种上瘾性极强的毒品,一旦吸食,便难以戒除。清朝末期,鸦片的流行如同一股恶性潮流席卷全国,导致整个社会的身体状况日益衰弱。许多国人面黄肌瘦,身形消瘦,表面上看是病态的表现。此时,外国人看待中国人无不轻视,甚至发出了“东亚病夫”的嘲笑。1896年10月17日,英国人奚安门主办的英文报纸首次使用了“东亚病夫”这个词。该报纸的发布引发了清朝知识界的强烈反响,梁启超也曾解释过这一术语:“夫中国——东方病夫也,其麻木不仁久矣。”这表明鸦片已经深深地腐蚀了整个社会,国人几乎处于一种麻木的状态,而这种病态是导致清朝走向衰亡的根本原因。
然而,这一现象引起了一个疑问:鸦片在当时价格如此昂贵,为什么穷人也能负担得起呢?
鸦片在中国的历史由来已久。早在汉朝张骞出使西域时,鸦片便已通过丝绸之路传入我国。不同历史时期,鸦片的名称和用途有所不同。古代的鸦片不像晚清时期的膏状物,而是生鸦片,气味难闻,常常作为药材使用。三国时期,名医华佗的“麻沸散”中就含有鸦片成分。唐朝乾封二年(公元667年),中国文献中首次记载了鸦片的进口,并称其为“阿芙蓉”。北宋时期,《开宝本草》将其命名为“罂粟”。到了明朝,鸦片作为朝贡品,已经出现在各藩属国的贡品中,当时被称作“乌香”。《大明会典》中有记载,暹罗每次向皇帝进贡200斤“乌香”,向皇后进贡100斤。
清朝时期,鸦片价格依然昂贵,甚至超过黄金,成为奢侈品,只有皇室贵族和显赫官员才有机会接触到。然而,随着英国帝国的崛起,鸦片逐渐成为了对外贸易的工具。英国在印度的殖民地上开始大规模种植鸦片,并将其运往中国,试图通过鸦片贸易打开中国市场,实现贸易顺差。
英国人通过鸦片的走私,迅速积累了大量财富。清朝起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鸦片进入中国的数量并不多,价格极为昂贵。1800年左右,产自印度帕特纳的鸦片每箱售价高达560-590元,到了1805年上涨至1400元,而1821年时最高价格已达每箱2500元。鸦片价格的飙升催生了巨大的市场需求,推动了鸦片走私的盛行。根据研究,1800到1834年间,英国走私鸦片的总值约为5亿元。1835到1839年间,鸦片的输入数量持续增长,价格略有回落,但即便如此,鸦片的巨大市场仍让清政府深感忧虑。为此,1839年,清政府采取了措施,试图禁止鸦片贸易。
然而,鸦片贸易的利润巨大,英国始终无法放手。经过几轮议会讨论后,英国决定发动鸦片战争。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清朝未能预料到这一战事的败局。战争失败后,英国不仅割占了香港,还迫使清朝开放了包括广州在内的五个通商口岸。更为严重的是,1858年,咸丰皇帝与英国签订了《通商章程善后条约》,这一条约正式将鸦片贸易合法化,并开始征税。这标志着鸦片的毒害正式蔓延至普通百姓。
清政府为何要对鸦片征税?一方面,鸦片贸易利润巨大,连英国人都感到心虚;另一方面,太平天国的暴乱使得清政府急需资金,此时鸦片成为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来源之一。为了更好地控制鸦片市场,清政府决定自己生产鸦片,特别是在云南、贵州和四川等地,罂粟种植迅速兴起,许多地区开始生产并销售鸦片。外来鸦片与国产鸦片的结合,使得鸦片的价格逐渐下降,尤其是低品质的鸦片,几乎可以以极低的成本购买。这时,鸦片不再是贵族的象征,连普通百姓也能轻易购买得起。数据显示,那个时期每人年均消耗约4.5公斤鸦片。
鸦片的泛滥不仅使得吸食者激增,还导致了大量的烟馆遍地开花。农民看中了种植鸦片的经济利益,纷纷改种罂粟,结果导致了1876至1879年间的特大饥荒,史称“丁戊奇荒”。鸦片的泛滥给整个社会带来了灾难,国家的腐化与衰弱也因此加速。几乎所有的国民都沉浸在鸦片的毒害之中,身体和心灵的沉沦让中国人逐渐变得面容憔悴,最终成为了“东亚病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