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北朝时期,梁武帝萧衍一生都在思索如何恢复中原,尤其念念不忘收复寿阳,以加强淮水防线,提高自身的安全。自从萧梁普通五年到七年(公元524年—526年),他连续派兵进攻北魏占领的淮水下游区域,最迫切的目标依旧是恢复寿阳。然而,随着韦睿、曹景宗、马仙琕等一代老将的相继去世,南朝的将才凋零,能够派遣的也只有豫州刺史裴邃一位老一辈名将。普通六年(公元525年),裴邃带领大军北上,成功攻占了寿阳西侧的新蔡和郑城(今河南颍上),离收复寿阳已是一步之遥。然命运多舛,裴邃却因病死于军中。此时,梁武帝的次子豫章王萧综带领部队从彭城投降北魏,导致梁军士气大散,在魏军的追击下损失惨重,死亡人数达数万。
然而,在这一片混乱中,竟有一支部队依然保持着整齐划一、纪律严明的行进。萧衍对此深感惊奇,对这支部队的指挥官陈庆之另眼相看。陈庆之,本是梁武帝身边的棋童,此次北伐,由于身边无人可用,萧衍便把他安排到了军中。虽然只是个无名小卒,但陈庆之的稳重与可靠让他获得了这一机会。没想到,这位棋童竟展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干。
到了萧梁普通七年(公元526年),萧衍决定再给陈庆之一次机会,派他参与攻打寿阳。陈庆之接受了这一任务,不负重托,一举攻克了寿阳,成功实现了萧衍多年的梦想。这一战让陈庆之声名鹊起,成为南北朝时期著名的将领,赢得了“千兵万马避白袍”的美誉,成为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位熠熠生辉的传奇人物。
与之相比,太平天国也曾涌现出一位名将——黄再兴。虽然他起步的背景与陈庆之类似,但他的命运却截然不同。黄再兴来自广西桂平县,年轻时并没有接受太多的书本教育,却聪明机智,极具谋略。参与了金田村起义,是太平天国的革命元老之一,但由于年纪小、声势不显,他最初仅被任命为二军前营的左一东两司马。尽管这个职位看似光鲜,实际上是军中最低级别的军官,仅负责五个伍,共计25人。更为荒唐的是,1851年十月,洪秀全为了激励士气,竟下令全军官兵均穿上两司马的衣服,等于给所有军官都加了一个空头头衔。
尽管如此,黄再兴依然表现出了他的聪明才智,并很快脱颖而出。在太平天国定都南京后,黄再兴被任命为诏书衙的文臣,编纂诏书。虽然当时太平天国重武轻文,黄再兴的地位依旧较低,但他深知形势,凭借自己不凡的军事素质逐渐赢得了机会。1854年5月,他被任命为湖北省佐将,前往武昌协助国宗提督军务石凤魁建立地方政权。
然而,石凤魁并非一位合格的将领,石凤魁的决策常常失误,导致军事行动屡屡受挫。黄再兴敏锐地察觉到这一点,便私下建议东王杨秀清调换更有能力的将领陈桂堂来指挥,但杨秀清并未采纳。1854年8月,清军对武昌发起猛烈攻击,石凤魁惊慌失措,而黄再兴则挺身而出,指挥军队应战,坚守武昌。然而,由于天京方面始终未能支援,黄再兴在继续顽抗几日后不得不决定撤退。
9月初,黄再兴指挥武昌三镇的兵力,果断地选择了以大门为突破口进行有序撤退。在他的巧妙指挥下,撤退过程井然有序,军队没有丧失一兵一卒。当黄再兴带领部队撤至田家镇后,他立即开始加强防守,挖掘壕沟、修筑防线。然而,虽然他为武昌的存续做出了卓越贡献,但在10月,杨秀清却以黄再兴未能守住武昌为由,发出了诏谕,命令黄再兴回朝述职。当黄再兴和石凤魁返回天京时,杨秀清毫不留情地将他们处斩。
黄再兴的军事生涯戛然而止,他的生命也因此终结。而他死后的评价,尤其是在清朝名将张德坚撰写的《贼情汇纂》中,十分悲情。张德坚深知黄再兴的能力,甚至为其冤屈叹息,认为黄再兴在守城时表现出的军事才能无可挑剔,若不是因为东王杨秀清的果断和决策失误,他本可成就一番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