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许多影视作品中,我们常会提到“免战牌”这一概念,但实际上,历史上是否存在这样的物品呢?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并没有这种东西。如果古代真的有免战牌,那每一场战争只需悬挂着这块牌子就能避免冲突,那何必还要奋战?因此,历史上并没有这一说法。然而,在明朝的历史中,确实存在一个城池,因悬挂一块牌子而让数十万大军不敢进攻。
这一切要追溯到朱元璋将皇位传给他孙子朱允炆的历史时刻。由于太子朱标早逝,朱元璋不愿意将皇位传给其他儿子,最终选择了心爱的孙子。然而,朱允炆登基后因为采纳了权臣的建议,决意削弱各地的藩王,尽管其出发点并没有恶意,但他推进的速度太快,引起了皇叔们的不满,最终导致朱棣起兵发动了叛乱。
朱棣的计划可谓早有安排,他的军队一路攻势如虹,几乎所向披靡,敌军对他感到恐惧而纷纷溃逃。然而,当他们来到济南城下时,却遭遇了抵抗。守城的将领铁铉是一位桀骜不驯的英雄,即便朱棣的大军连续攻城三个月,济南城依然毫无损失。
朱棣愤怒至极,想到了一个极端的办法,他打算掘开黄河,水淹济南城。然而,为了保护百姓,铁铉决定采取诈降的策略,邀朱棣入城。鉴于济南城的重要性,朱棣率众亲自进城,不料铁铉早在城门口设下了千斤闸,目的就是等待朱棣的军队进城。
当他们走到城门时,千斤闸突然放下,结果冲击力将朱棣的马头砸住。见状,朱棣慌忙撤退,侥幸逃生的他怒火中烧,展开了对济南的围攻,准备用炮火轰炸这座城市。
实际上,铁铉在诈降时就已经预料到会有这样的结果,看到朱棣恼羞成怒即将炮轰济南,他心生一计,将朱元璋的画像悬挂在城头,并且在城垛上供奉了朱元璋的牌位。古人讲究孝道,作为儿子的朱棣自然不敢攻打自己父亲的画像和灵位。
以此方式,朱棣的数十万大军陷入了困境,最终他只能无奈撤回北京。在此之后,听取了姚广孝的建议,朱棣在后来的攻势中始终未能再攻济南,尽管最终济南还是落入了敌手。
然而,让朱棣遭受如此重大挫折的铁铉却并没有好下场,最终被处以凌迟之刑,他的子女们也没有得到好的结局。不过,铁铉在历史长河中仍获得了应有的荣誉与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