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出生于公元181年,去世于公元234年,享年53岁,是中国历史上宰相的典范之一。他以卓越的智慧和高超的谋略,展现了非凡的忠诚与尽责,可以说是古今中外的楷模。
从诸葛亮的生平来看,他的才华真正得以施展,或说达到顶峰的时刻,在于他于白帝城托孤之后。尽管在刘备生前,诸葛亮身为军师,但实际的决策权大多还是在刘备的手中。而在刘备生命的最后阶段,他对诸葛亮的信任显然有所减弱,若不然,也不会使得鲁迅全军覆没的悲剧发生。
白帝城的托孤可谓是诸葛亮人生的重大转折。从那一刻起,他逐渐肩负起蜀汉的重任,真正成为了政权的领袖。关于白帝城托孤的故事,史书及罗贯中的《三国演义》都进行了详尽的叙述。那时,刘备临终之际,向诸葛亮表达了他未完成的伟大理想,希望他能继续征伐曹魏以重振汉室。并交代他照顾自己的儿子刘禅,这段遗言在一定程度上承载了刘备对诸葛亮的期望与不安。
刘备心中自然明白他儿子的能力如何。他在此刻表达心声,询问诸葛亮的想法,其实是在试探诸葛亮对权力的追求。刘备担心诸葛亮会像曹操那样专权,从而让刘家在蜀汉的辉煌就此陨落。因此,刘备希望能够通过此番话,确认诸葛亮会一如既往地支持刘禅,否则刘禅也不会在场时刻向诸葛亮表示父子般的恭敬。如果诸葛亮当时有半点想要自立的念头,刘备决然不会让他存活得比自己更久。
实际上,刘备内心清楚,他与诸葛亮一起经历了如此多的艰难岁月,深知诸葛亮的性格与立场。因此,刘备不仅是在交托对国家的信任,也是希望诸葛亮能够坚定地将蜀汉事业继续下去。当时在场的不只有诸葛亮,还有另一位重要人物——李严。他是宜州人,在刘备夺取益州后,与法正、李密、吴懿等益州名士一起被重用,而李严则负责蜀汉的军权。刘备此番话的内容,自然为李严所知,这其中也暗含着让诸葛亮与李严形成相互制衡,确保蜀汉稳定的深意。
再进一步谈论诸葛亮。刘备的聪慧,不会看不透这些微妙之处。然而,作为一个将自己比作历史上杰出人士的士大夫,诸葛亮并非傲慢无礼,他一定是一个充满骨气和义气的人。因此,当刘备真情流露、言辞恳切时,即便诸葛亮分析到刘备的潜在意图,依然会深受感动。此外,如果诸葛亮有一丝废掉刘禅、自立为帝的念头,所需付出的代价也将极为沉重。
首先,刘备称帝的背景是他自视为汉朝宗亲,而在汉献帝被废后登基,也是秉持汉家的名义。若诸葛亮自立为帝,那必然是汉奸之举,他的智慧必然能够洞察到。这也是为何即使刘禅能力不足,诸葛亮仍旧忠诚不渝,六度北伐中原,直至在五丈原陨落的原因所在。
纵观诸葛亮的一生,尽管有着些许遗憾,却始终没有辜负刘备的寄托。自白帝城托孤之后,诸葛亮勇挑重任,努力竖起蜀汉的旗帜,在国家几近崩溃之际,拼尽全力维护着蜀汉的根基,真正体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