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帝是清朝历史上最为窝囊的一位皇帝。在他统治期间,国家早已落后于西方列强。尽管他一度想要反击外族的侵犯,然而他身边缺乏支持,孤立无援。而且,他也有雄心壮志,试图通过变法来拯救这个濒临衰败的国家,但最终无果,变法失败。最终,国家的种种问题、家国之痛让光绪帝身心俱疲,病重垂危。临终之际,他听闻下一任继位的将是溥仪,不禁留下了两句极为心酸的话。这两句话是什么?他为何会这样说呢?请听我娓娓道来。
自光绪帝被抱进宫开始,他的生活便注定了无法拥有真正的自由。在慈禧太后的严密监控下,他的日常充满了束缚与压抑,养成了他敏感、压抑的性格,时常情绪暴躁、怒火中烧。光绪对外界充满了好奇和渴望,但无论他如何尝试反抗,都始终无法挣脱慈禧的掌控。随着年龄的增长,光绪帝逐渐接触朝政,开始承担一部分责任,但每一次的决策都需要事先向慈禧报告,争取她的同意。他始终没有实权,因此只能充当一个名义上的皇帝,像一只被操控的木偶。即便他心有不甘,最终也只能以失败告终。在他统治的这些年里,几乎没有做出过任何决策,甚至连皇位的继承也并非出自他之手。
慈禧之所以选光绪帝继位,主要是因为他年纪小,便于操控,这样她就能将所有的权力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试想,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是多么压抑与痛苦,难怪光绪帝长期郁郁寡欢,最终导致早逝。
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光绪帝期望通过一场战争,将侵略者赶出国土。然而,主和派的反对声浪很大,他们大量的资金被用于修建颐和园,而不是投入到战争准备中,最终在战场上惨败,签订了《马关条约》。光绪帝虽心有不甘,想通过周旋争取有利条件,但慈禧太后未曾听从他的意见,强迫他签字,光绪只得无奈妥协。
即便甲午战争的失败没有使光绪帝放弃改变中国现状的决心,他仍决心进行最后的反击,通过实施戊戌变法来图强。光绪二十四年,他全力支持康有为等维新派,推动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这次变法涉及到各个领域,主要是通过引进西方的先进科技与思想,全面对国家进行改革。虽然变法是为了国家的富强,但因为光绪帝并未掌握实权,变法遭遇了慈禧的强烈反对和干预。
起初,慈禧保持沉默,但随着变法逐渐触动到她以及保守势力的利益,她开始插手其中,极力压制、打击变法。再加上保守派的煽动,变法的实施受到了重重阻力。光绪帝的变法诏书最终变成了一个“空头支票”。
即便如此,光绪帝依然没有放弃,他决定将阻碍变法的人清除,但这也加剧了他与慈禧之间的矛盾,慈禧也因此开始寻求废除光绪帝的理由。光绪帝在绝望中希望得到外国公使的支持,但最终未能如愿。他一度将希望寄托于袁世凯,甚至密谋通过暗杀慈禧夺回政权。然而,袁世凯却背叛了他,将一切告知了慈禧。慈禧怒不可遏,最终将光绪帝幽禁,而维新派的核心人物如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惨遭杀害,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纷纷逃亡国外,变法宣告彻底失败。
即使光绪帝身陷囚禁,慈禧依然不放心,她继续暗中寻找合适的继任者,准备废除光绪帝的皇位。在八国联军侵华的乱局中,慈禧带着光绪帝仓皇逃往西安。回到北京后,光绪帝虽然看似恢复了一些自由,能够重新上朝,但他早已失去了曾经的锐气,形同一个行尸走肉,内心的颓废与无奈弥漫在他的生活中。即便慈禧同意他实施一些新政策,他似乎也对一切失去了兴趣。长年的压抑与不快使得光绪帝最终在1908年冬天病倒,无法起床。
慈禧太后已经找到了下一位皇帝继承人——摄政王载沣的儿子溥仪,年仅三岁,比光绪帝还要年轻。光绪帝得知这一消息后,心中百感交集,痛苦地说道:“找一个大点的不更好吗?”“太后的决定谁敢违抗呢?”这两句话揭示了光绪帝内心的悲凉与无奈,尤其是他对于溥仪的命运的担忧,他无法忘记自己被慈禧控制的命运,担心溥仪会步上自己的后尘。然而,光绪帝万万没想到的是,几个月后慈禧便去世,而溥仪的命运却也充满了波折。新中国成立后,溥仪经历了国家的改造,最终成为一位合格的公民,过上了全新的生活。
光绪帝的一生充满了悲哀与无奈,他因时代的局限而未能实现自己的理想,生死无常,最终享年仅38岁。他临终时的两句心酸话,至今令人泪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