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伟是四野著名的指挥官之一,因其卓越的军事才能而从师长职位直升为纵队司令和军长。与许多军长的经历类似,他的晋升之路也是由副职岗位一路走来的,类似于韩先楚、曹里怀、梁兴初、李作鹏、吴信泉、贺晋年和方强等名将。
虽说钟伟的战斗经历为人们津津乐道,但他的性格特征却鲜有人能深入了解。从他的履历来看,他是一位政工背景的将领,直到抗战后期才开始转型为军事指挥员。从通常的理解来看,这样的人物往往会被称之为“儒将”。例如,邓华和杨勇等人同样拥有政工背景,不仅能作战,且还擅长政治工作,性情温和儒雅。但钟伟的形象似乎与这些形容词格格不入。
那么他的性格究竟如何呢?看过《亮剑》的人都能清楚地记得李云龙的那种个性,而钟伟与他的性格有着极大的相似之处。说话直爽、粗犷,口头禅频频挂在嘴边,给人一种仿佛是王近山原型的感觉。实际上,这位角色的塑造融合了多位历史人物的特质,有王近山的战斗事迹,还有钟伟自身的独特经历,以及他在待人接物中的性格表现。
钟伟的性格非常耿直,他的许多事迹在相关记载中都表现得十分大大咧咧。一点或许让人感到意外的是,尽管他能打仗,并常常给人粗犷的印象,但其实他的一生恰恰表明了他是个拥有知识基础的知识分子。在参与革命之前,他读过几年的书,这在当时的革命队伍中已经算得上难得。在革命队伍中,许多成员的成长经历都十分艰辛,能够读书识字的人始终是少数。为了解决政工部门的人才需求,很多有文化的人,无论是接受过私塾教育,还是具备初、小、高中学位,往往会优先被安排到政工岗位上。这或许也正是钟伟后来从事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抗战时期,他从新四军第五师调至第三师,并逐步晋升为军事主官,担任团长。在战斗中表现出色,曾为攻克某个城市动用了1500斤炸药,经过一声巨响,部队便能轻松攻下城池,因而受到嘉奖。与他一同在豫鄂挺进纵队担任团职的罗通曾对他作出评价,认为他聪明,并且对文化人持有尊敬的态度。在抗战时期,他与知识分子陶铸共同在豫鄂边区,陶铸待人热情且充满活力,钟伟对此倍加珍视。相比之下,纵队司令出身的木匠则让他心中有些不满,甚至有点心存不平,这也促使他最终离开豫鄂边区,转而投向第三师。
在第三师的工作状态极佳,尤其是在东北的战场上,这种情况更为明显。他所率领的第五师经常接受总部的调令,善于抓住战机,敢于打别人不敢打的仗,这样的表现使得他顺利被提拔为纵队司令。解放后,有人对他只被授予少将军衔表示惋惜,或许是因为他从第五师调往第三师的背景原因,他在心里也清楚,是带着处分离开的。毕竟,军衔的授予不仅考虑资历与战绩,还有个人的品德等多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