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徐晃能够凭借仓促集结的部队,轻松击败正处于巅峰状态的关羽?
公元219年,关羽正处于其军事生涯的高峰时期,但也正是在这个关键的时刻,他在襄樊北伐战役中遭遇了前所未有的重大失利。关羽的这一败局为何会来得如此迅速?徐晃的巧妙战术究竟是如何使得关羽陷入困境的呢?
219年7月,关羽亲自率军北上,企图攻占襄樊。消息传到曹操耳中,他立即下令由于禁统领七军前往支援,而徐晃则被部署为后备部队,驻扎在宛城。就在于禁赶到前线不久,他的七军便在关羽的猛攻下遭遇了全军覆没,部队几乎瞬间崩溃,解救樊城的重任就落到了徐晃的肩上。
然而,对徐晃来说,这无疑是一个极其艰巨的任务。与关羽相比,徐晃的部队明显处于劣势,许多士兵是临时征召的新兵,战斗力并不强。与此同时,曹操虽然可以调动部分援军,但其余部队要么刚刚从汉中撤出,正在关中修整,要么被部署在淮南一带防御孙权,根本无法及时提供帮助。
此时,关羽的军队刚刚大破于禁,士气正高。曹操对此也心生忧虑,甚至对战局没有充足的信心,他重新调集了徐晃的资源,并紧急召集了东线的张辽等部赶来支援,还表示有意亲自南下救援。然而,尽管曹操做出了诸多部署,他依然没有十足的把握来扭转战局。
即便如此,徐晃接到命令后,依然急速向樊城西北的阳陵坡进军,同时又十分谨慎地等待其他增援的到来。阳陵坡离樊城仅有约8里的距离,徐晃细心观察战局,决定不急于发动进攻。此时,关羽依旧选择继续围攻樊城,而非立即袭击只有8里之遥的徐晃。
关羽利用樊城的攻势,部署了一部分兵力驻扎在偃城,意图形成对徐晃救援的屏障。然而,徐晃并没有贸然进攻,而是巧妙地避免了关羽通过虚虚实实来设置的陷阱。他通过假装进攻偃城并构筑堑壕,营造出阻碍骑兵后撤的假象,迫使关羽为了避免陷入困境而不得不撤回部分兵力。通过这一精妙的策略,徐晃成功突破了关羽的第一道防线,并逐步逼近樊城。
接下来,徐晃根据战况灵活调整战略。他没有急于全面进攻,而是首先占领了偃城,并将营地布置得离关羽的大营仅有数丈之遥。此时,双方的阵地都已经非常稳固,各自都有工事保护,互不敢轻举妄动,局势陷入了僵持。
在这种胶着的局面下,关羽军内的矛盾开始逐渐显露出来。由于担心樊城即将失守,部分将领开始对徐晃的谨慎态度表示不满,要求尽快发起进攻。然而,尽管徐晃的武勇名声显赫,但他依然很难单独平息众将的不满。此时,徐晃的亲信赵俨站了出来,他以理服人,指出关羽的围困非常坚固,贸然进攻只会加重伤亡,因此最好的策略是稳住局势,等待增援到来,利用内外配合形成合力,再行决胜。而赵俨还主动承担了可能失败的责任,这一举措有效地稳定了士气。
徐晃通过获得了宝贵的时间,他悄悄通过地道与樊城内的曹仁多次交换信息,并且利用信件向关羽的营中传递了一些与亲情有关的心理暗示,成功制造了关羽的心理压力。在一番紧密的沟通后,徐晃终于迎来了增援部队。
徐晃决定采用声东击西的策略,首先假装进攻北围头屯,引诱关羽调动精锐前去支援,而自己真正的进攻目标则是四冢屯。关羽中了计,急忙调动主力救援,但在行军途中遭遇了徐晃的突袭。经过一番激烈的交战,关羽最终败退。
最终,徐晃不急不躁,紧追不舍,突破了关羽的多重防线,成功解救了樊城。关羽在这场失败后不得不撤回,退出了襄樊战场,而徐晃凭借他灵活的战术运用、英勇的作战精神以及深思熟虑的智慧,最终获得了历史的记载,成为一位备受尊敬的名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