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看到了地方保护主义,认为一些地方政府在保护当地的重污染企业,不直接取缔它们,而是让它们继续经营,而且要为它们通风报信。其实人们只看到了表面现象,没有看到官员打压私营企业的套路。
按理说,官员应该保护私营企业。事实上,官员确实也在保护私营企业,但这种保护不是免费的。私营企业的管理者会给官员送礼,除了送钱、送房子、送汽车、送美女,就是经常宴请他们,聘用他们作为企业的顾问,等于让他们入了干股。他们不用劳动,也不用投资,只需要为私营企业保驾护航,就可以分红,获利颇多。倘若私营企业不搞这番操作,就会受到官员的打压,而这番操作只是搞了权力寻租,让官员通过手中的权力获得了巨大的好处,同样是官员打压的结果,等于教会了企业管理者搞权力寻租的方法。越是这样,就越容易形成官场潜规则,而且企业管理者要想方设法贿赂官员,不然就很难开办下去。社会是人情社会,只要在过年过节的时候,企业管理者给官员送礼,就可以办成很多事情,甚至会让官员替自己办事。让官员成为企业的管理者,等于让他入干股,当然官员会为企业做事。这种态势是官员打压私营企业的结果,等于形成了一定的利益平衡,而且可以维持长久。倘若一方打破了这种平衡,就会出现其他的打压套路,进而形成另外一种平衡。官员要监督私营企业的发展,但同时自身又要牟利,就会搞权力寻租,甚至会为一些重污染企业通风报信,而不会查封。
有的私营企业办不好,官员还要从中抽利润,最终弄得私营企业关门大吉。有的私营企业经营良好,不断盈利,就会养活一大帮吃闲饭的官员,而且要在年底给他们分红。有的企业没有后台,发展得比较迅速,就会受到官员的关注。倘若官员也想办这样的企业,就会对这样的企业加大审核力度,让这样的企业干不成。通过权力来要挟企业发展,最终把盈利的企业干出市场,而官员指使其亲戚做董事长,成立公司,收购被官员打压的濒临倒闭的企业。最终官员拥有了盈利的企业,而且拥有一定的市场。有餐饮公司生产很多食材,却被官员认定为卫生不合格,需要停业整顿。但餐饮公司停业整顿一段时间,再一次开办起来,过一段时间又受到官员的检查,还是因为卫生不合格,还要停业整顿。餐饮公司的老板不得不给官员送厚礼,让官员高抬贵手。倘若这份礼比较厚重,也正好满足了官员的私欲,主管的官员就会高抬贵手。倘若官员想吞并这样的企业,而不收礼,就会加大审核力度,最终逼得餐饮公司干不成,而官员弄的一个餐饮公司可以顺利接手。
官员手握权力,会滥用私权,并不一定能够接受监督,甚至有时候独断专行,却没有人敢提反对意见。私营企业不等于国有企业,国有企业会受到权力系统的庇护,但亏损比较严重,盈利的并不多。私营企业是私人资本兴建的,往往要自负盈亏,不一定享受多么优惠的政策,需要官员保驾护航。按理说,官员应该保护私营企业,不但要规范其发展,而且要开放市场,允许其进入。倘若每个地方的私营企业都能蓬勃发展起来,那么市场将会变得一片繁荣。可是一些地方官会用权力来打压私营企业,会选择性执法,对一些有后台的私营企业轻松放过,而对于没有后台的私营企业,却要吃拿卡要,最终逼得其破产。这种操作是权力的滥用,却往往不会受到太多的监督。并不是没有监督机制,也不是没有监督人员,而是这种机制没有充分发挥作用,监督人员也没有真的去监督,而是渎职了,却不会受到多大的惩罚。私营企业发展不容易,甚至有的私营企业从手工小作坊发展而来,一步一步发展壮大,却始终伴随着官僚主义,始终被吃拿卡要,而且养活了一大帮入干股的官员,却不能明说。有的检察部门总是选择性执法,过一段时间就要到私营企业检查一番,不是检查防火安全,就是检查食品安全,要不就是检查环境安全。只要有检查,就一定会查出一些问题,而为了摆平这些问题,就先要摆平发现问题的人。
这种套路和一些地方政府对待上访者的套路是一样的,不能摆平上访者提出的问题,就要摆平上访者本人。当很多部门都到私营企业去检查的时候,并不一定是这个私营企业真的出了问题,很有可能是这个私营企业盈利比较多,要被各个部门“薅羊毛”。各个部门乱伸手,就会“薅”了私营企业的“羊毛”。倘若私营企业家底殷实,就很可能养活一大帮吃闲饭的官员;倘若私营企业没有多少钱,就很可能在这种乱检查的过程中关门大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一方面地方政府要努力开拓市场,创设宽松的法律和社会环境,吸引资本进入,另一方面却要加强管理,尤其是一些部门,不听上级的命令,经常选择性执法,罚了款之后几个人平分,根本不入公家的账,最终形成对私营企业的打压。倘若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时候,私营企业不会开办。倘若有私营企业的老板,那么一定是走资派,要被打倒。而到了现在,很多私营企业都开办起来,但很容易受到官僚主义的影响,而且私营企业的老板要定期给官员送礼,请求官员高抬贵手。老板送出去的钱并不是他自己的,而是私营企业的利润,甚至是私营企业的股权。长此以往,就会形成官场的腐败风气,形成乱伸手、乱抓钱的态势。还会形成官员取而代之的态势,却往往不明说。网络上没有任何舆论反应,因为这样的事根本没有发布出去,也没有形成舆论效应,主要还是被官员手中的权力给“捂盖子”了。
私营企业发展不容易,要受到权力系统的庇护,但一些重污染企业也受到权力系统的庇护,竟然能够长久兴旺发达,怎么说都是一种权力任性的表现。需要权力系统自查自纠,需要对一些有实权的官员进行全方位的监督和管理,也需要给予私营企业更大的自由,而不要吃拿卡要,更不允许在职的官员入干股。倘若官员敢打压私营企业,而私营企业又确实没有办法,没有太多违规的操作,那么私营企业的老板就可以状告官员,让乱伸手的官员受到应有的惩罚,不然只会败坏风气,最终弄得权力寻租横行,贪污贿赂成风,卖官鬻爵,当然也就成了烂摊子,表面上却吹嘘得很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