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一千元撑起的屋檐:一个朝鲜矿工父亲的微光与守望
迪丽瓦拉
2025-09-11 08:02:33
0

清晨五点半,平壤的天空尚未苏醒,浓雾包裹着城市。金哲明在妻子均匀的呼吸声中悄然起身,老旧的门轴发出“吱呀”一声轻响,在寂静的清晨格外清晰。他动作轻柔地掩上门,仿佛怕惊扰了屋内尚在熟睡的两个小小的身影。院子里,那辆半旧的电动自行车正安静地等候着主人。他推着车出了院门,才跨坐上去,拧动把手。车轮转动,轻微的嗡鸣声划破了小巷的宁静,在那些蹬着沉重脚踏车、步行赶路的邻居们无声的注视中,汇入了通往矿井的稀疏车流。

矿井口的风,带着地下深处特有的阴冷与煤灰的气息,扑面而来。金哲明紧了紧领口,矿灯的光束刺破黎明前最深的黑暗。他是一名矿井支柱工,在朝鲜,这个深入地下数百米、日复一日与黑暗和危险相伴的岗位,支撑起的不仅是沉重的煤层,也支撑着他每月能带回家的、那沉甸甸的一千元人民币左右的薪资。

在平壤国营商店略显空荡的柜台前,凭票供应的生活必需品是多数家庭的日常依靠。而金哲明的一千元,像一把钥匙,悄然为他打开了一扇通往“综合市场”的门。那里,物品丰饶得多,价格也高昂得令普通工人咋舌。

妻子顺英每个月的精打细算,几乎成了一种仪式。金哲明交给她的工资,她总是小心翼翼地分成几份。最大的一份,约三百元,是雷打不动要存入银行的。那是为女儿美兰的将来,一点一滴垒起的阶梯。“孩子以后的路,总得宽些。”顺英每每把钱放进那个旧铁盒时,总会低声念叨着这句话。铁盒里,几张薄薄的存单,承载着这个家庭最朴素的期盼。

剩下的钱,顺英会攥在手心里,走进那个物品琳琅满目却也价格高昂的综合市场。货架上,进口奶粉罐子反射着冷光,一小盒儿童钙片的价格标签足以让普通工人沉默。顺英的目光会久久流连,最终,她咬咬牙,为正在蹒跚学步的美兰买下一罐奶粉,或者一小瓶浓缩的维生素滴剂。她知道,巷子里许多邻居家的孩子,清晨醒来只能喝一碗清可见底的米粥。当美兰捧着小碗,满足地喝下温热的奶时,顺英眼里闪烁的微光,是金哲明在幽深矿井里咬牙支撑的全部意义。

矿井下的世界,是光明的反面。安全帽上矿灯的光晕,只能照亮方寸之地,四周是无边无际的黑暗和沉默的煤壁。空气里弥漫着刺鼻的粉尘,每一次呼吸都仿佛带着砂砾。沉重的支柱木料压在金哲明和工友们的肩上,汗水浸透厚厚的工作服,紧贴在皮肤上,冰冷又黏腻。他们挥动工具,与坚硬的煤层角力,空气中只有金属碰撞岩石的沉闷回响和沉重的喘息。支撑矿道,也支撑着生活。金哲明有时在短暂的休息间隙,会靠在冰冷的煤壁上,闭上酸涩的眼睛,脑海中浮现的是女儿捧着奶瓶时鼓鼓的小脸,是妻子接过钱时那充满希望的眼神。这漆黑巷道里的每一滴汗,都带着归家的方向。

在朝鲜,月入能稳定达到一千元人民币的人,如同站在金字塔的顶端。国营工厂的普通工人,月薪大多在三百元左右徘徊;罗先特区的外资工厂工人,能拿到四五百元已是幸运;开城工业园里为韩国企业工作的工人,普通岗位约八百元,只有管理者才能触摸到一千元的门槛。像金哲明这样身处艰苦一线的矿井支柱工、经验丰富的国家导游、银行职员,以及少数从事外贸的专业人士,构成了这个国家里那道隐形的“高收入”分界线。他们的生活,在沉默的多数中,透出些许不同的亮色。

支撑起这份“高薪”的代价,无声地刻在金哲明的身体上。去年冬天,一场持续不退的咳嗽缠上了他。夜里,那压抑不住的闷咳声常常惊醒熟睡的妻子和孩子。顺英忧心忡忡地劝他歇两天,去医院看看。金哲明只是摆摆手,灌下一大杯温水,哑着嗓子说:“没事,就是井下凉气重了点,过几天就好。”他比谁都清楚,这深入肺腑的凉气,是矿井赠予的印记。但他更清楚,休息一天,就意味着美兰的奶粉罐子会空得快一点,意味着存进铁盒里的钱会少一点。那沉甸甸的职责,让他无法停下脚步。

最让金哲明感到一丝宽慰的“家当”,便是院中那辆半旧的电动自行车。在平壤街头,私人汽车是遥远阶层的象征。对金哲明而言,这辆电动车已是体面而实用的代步工具。它让他免于在拥挤缓慢的电车里耗费体力,也远胜于费力蹬着吱呀作响的老式自行车。每日骑着它上下班,感受着路人或明或暗投来的目光,金哲明心中并非没有波澜。这目光里有认可,或许也有一丝羡慕。这辆车不仅是他生活的便利,更是一个小小的刻度,丈量着他与普通工友之间那道现实的沟壑。车轮滚过地面,载着生活的重负,也载着一个父亲沉默的尊严。

一个寒冷的周末午后,金哲明骑车去了稍远的统一市场。他停好车,在市场里慢慢走着。水果摊位上,红彤彤的苹果在冬日里显得格外诱人,价格牌上的数字也格外刺眼。他犹豫了一下,还是挑了几个最大最红的,小心地放进布袋里。妻子顺英怀了第二个孩子,最近总念叨着想吃点酸酸甜甜的。他又称了一点包装精美的糖果,想象着美兰看到糖果时亮晶晶的眼睛。走出市场,他看见旁边居民楼狭小的空地上,几个穿着单薄棉袄的孩子,正兴高采烈地追逐着一个用破布条和废纸紧紧缠裹成的“足球”。孩子们的小脸冻得通红,奔跑时呼出的白气在冷风中消散,但那发自肺腑的、无忧无虑的笑声,却像穿透云层的阳光,清脆而响亮。

金哲明停下脚步,静静地看着。他低头看了看车筐里那袋在冬日阳光下闪着诱人光泽的苹果,又抬头望向那群欢腾的孩子。一股难以言喻的暖流,混杂着辛酸与满足,缓缓地涌上心头。这沉甸甸的一千元,是他在黑暗中挖掘出的微光,它照亮的是美兰捧着奶瓶时满足的小脸,是妻子接过苹果时眼中瞬间点亮的神采,是即将到来的新生命一份微薄却坚实的保障。这方寸之间的安稳与温暖,是他用肩膀,在生活的矿层深处,一锤一凿开掘出来的天地。

他跨上电动车,拧动把手。车轮轻快地转动起来,载着他和车筐里的红苹果,驶向那个亮着温暖灯光的家。车轮碾过不平的路面,远处,大同江在冬日的暮色里无声流淌。金哲明的背影在渐浓的暮色中显得坚实而沉默。他知道前路依然漫长,巷道依旧幽深,但车筐里那抹鲜亮的红色,和家中等待的灯火,便是这沉重生活里最值得守护的光芒。

在朝鲜,一千元人民币的月薪,或许只是时代宏大叙事里一个微小的注脚。但对金哲明而言,它是父亲脊梁撑起的高度,是母亲指尖触摸到的温度,是孩子在懵懂中感知到的甘甜。这微薄的数字,在黝黑矿工的肩头,在母亲紧握的存单上,在孩子满足的吮吸里,获得了超越货币本身的重量。它无法照亮整个国度,却足以温暖一个屋檐下真实跳动的脉搏,让最朴素的愿望——孩子有奶喝,妻子有笑容——在现实的罅隙中顽强生长。原来生命最坚韧的力量,常不在于拥有多少,而在于那倾尽所有的守护,如何在贫瘠的土地上,为所爱之人开凿出一片能沐浴微光的方寸晴空。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三... 三国时期的文臣武将都有各自独特的性格和魅力。比如蜀汉名将关羽和张飞,他们的性格迥异,也导致了不同的命...
原创 李... 大唐盛世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时代之一。这一时期,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可谓飞速,国家在英明领导下,社会的...
原创 “... 在《明大诰》里,朱元璋写过一篇质量很高的“驳论文”。 什么是“驳论文”,就是针对社会上的一些丑恶现象...
原创 中... 在古老的时代,存在着一群肩负特殊使命的人,他们世代栖息于皇陵附近,这就是被称为守陵人的一族。今天,我...
原创 水... 三国时期的历史,堪称英雄辈出的时代,正如那句诗所言:“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这片充满狼烟和...
时培磊:元代实录纂修问题考辨 编者按:蒙元政权自建立以来便带有浓厚的蒙汉二元体制色彩,这一体制也反映在其官方史学活动。本文作者在梳...
原创 印... 大象是地球上最大的陆生哺乳动物,主要栖息在非洲的广袤热带雨林中。在象群中,存在两大类大象:非洲草原象...
原创 “... 在许多描绘清朝历史的电视剧中,常常会出现一个特别的情节:某位有罪之人因惹怒皇帝而受到惩罚,但罪行并不...
国内罕见!泉州发现一口宋代古井 近日,泉港区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以下简称“四普”)第二阶段实地调查工作已基本完成转段任务。在此前的走...
原创 【... 在中国浩瀚的历史长河中,跨越了九千年(详细内容可参见我2022年10月19日的文章《中国历史是上下9...
原创 他... 1977年,身为军委顾问的陈再道再次被启用,并被调任为铁道兵的司令员。这一决定在当时的背景下尤其引人...
原创 “... 清朝溯源:从女真到满清的崛起之路 清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统治了近三个世纪之久。它由...
世界首次!我国科学家确证存在史... 新华社济南6月4日电(记者邵琨)我国科学家凭分子遗传学证据确认,山东广饶傅家遗址存在距今4750年以...
为什么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出自王勃《滕王阁序》,短短八字浓缩了两位历史人物的命运悲剧,成为怀才不遇、时运...
原创 假... 三国时期,风云变幻,英雄辈出,蜀汉丞相诸葛亮的北伐之举,无疑是这段历史中浓墨重彩的一笔,至今仍为人们...
原创 三... 美国德州的牧场主人山姆·麦佛里克以不烙印记号来识别他所养的牛为人所知。因此,政治界有一种特殊的说法,...
原创 他... 在1636年四月十一日,皇太极在沈阳举行了隆重的登基大典,宣布建立了大清帝国,并定年号“崇德”。然而...
原创 王... 咱今天唠唠秦朝那位赫赫有名的大将王翦。这人打仗那是真有一套,可他有个习惯,让秦始皇既头疼又无奈,啥习...
原创 明... 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聊聊明朝的军事制度,特别是其中的营军编制。在明朝,军队的组织架构可是相当复杂的,而...
我读郭沫若 | “甲骨四堂”之...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曾任政务院副总理、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