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之前,请您先点击页面上方的“关注”按钮,感谢大家的支持,希望我的文章能为您带来愉快的阅读体验,也期待与大家共同分享更多精彩的故事。
我们知道,东吴能够与曹魏、蜀汉三分天下,除了有治国理政的谋士外,更多的是依赖程普、黄盖、韩当、蒋钦、周泰、陈武、甘宁、凌统、徐盛、潘璋、丁奉、董袭等一批勇猛的武将。那么,在这些武将中,谁是东吴最为出色的呢?吴国的君主孙权给出了答案,那就是拥有“断缆之功”的董袭。
那么,董袭这位东吴的将领,究竟有何出色之处,让孙权给予如此高度的评价呢?接下来,笔者将结合历史记载,详细阐述董袭的功绩与其不凡的品质。
董袭年轻时,便以馀姚的勇士而闻名,决心投身于战场,建功立业。有一年,江东的孙策为扩展势力,来到会稽招募精兵强将,董袭听闻此消息后,便毫不犹豫地前往高迁亭迎接孙策。孙策见董袭体格健壮,力气过人,便将他招入麾下,成为自己的一员得力助手。
在随后的剿匪战役中,董袭表现出色,亲自率兵冲锋陷阵,斩杀了黄龙罗与周勃这两位山匪头目,立下赫赫战功。孙策非常欣喜,立刻任命董袭为别部司马,授予他数千兵马,并升任扬武都尉,成为孙策的重要将领之一。
《三国志·董袭传》记载:“董袭,字元代,会稽馀姚人,身高八尺,力大过人。孙策入郡,袭迎于高迁亭,策见而十分器重,任命其为门下贼曹。时黄龙罗、周勃等山贼聚众为患,孙策亲自出征,董袭斩杀了两贼首,战后被封为别部司马,指挥数千兵力。”
然而,命运的转折发生在公元200年。孙策在一次外出狩猎时,被刺客所害,英年早逝。年仅十八岁的孙权继位,吴夫人十分担心孙权是否能撑起江东大任。她召集了张昭、董袭等文臣武将商议江东的未来。
在会议上,吴夫人忧心忡忡地问道:“江东可保安定吗?我们的未来是否能确保?”在场的文官陷入沉思,而董袭则毫不犹豫地站出来回应:“主母请放心,江东的地理位置极为有利,长江天险,山川险要,能够保障我们江东的安全。而且,孙策生前治政有道,百姓安居乐业,必定能维持江东的稳定。作为文臣武将,我们必定全力支持少主(孙权)。”董袭的言辞坚定,气吞万里,立刻缓解了吴夫人的忧虑。
《三国志·董袭传》记载:“策薨,权年少,吴夫人忧虑,召见张昭、董袭等,询问江东是否能够安定。董袭答道:‘江东的地势有山川屏障,而孙策生前对百姓恩德深厚,诸将会同心协力,江东必无忧虑。’”
董袭的这一番话振奋了在场的所有人,吴夫人也松了口气,心中不再惶恐。其他文臣武将也纷纷为董袭的果敢与智谋所折服,投来了钦佩的目光。
接着,东吴又面临了一场重大的战斗。鄱阳郡的贼寇彭虎聚兵作乱,孙权命令董袭与其他将领联合出征。由于董袭在之前的战役中已建立了不小的威名,彭虎在得知董袭领兵前来后,心生畏惧,决定立刻带领部队逃散。董袭顺利平定了鄱阳郡的叛乱,战后孙权为表彰其功绩,提拔董袭为威越校尉。
到了公元208年,孙权为了给父亲报仇,亲自率军攻打黄祖所在的江夏城。在这场水战中,黄祖派出了两艘巨大的艨艟,封锁了河道,并让上千弓弩手在艨艟上猛射,东吴战船难以推进。孙权立刻命令董袭与凌统各自带领一百名精兵,乘小船向敌船发起进攻。
董袭毫不畏惧,亲自驾船冲入敌阵,凭借着极大的勇气与决心,用大刀斩断了连接两艘艨艟的大缆,使得两艘艨艟被江水冲散。孙权见状,立即指挥水军趁机进攻,最终击败黄祖,迫使其弃城逃走,并亲自参与追杀。战争胜利后,孙权在庆功宴上亲自为董袭举杯,称赞他为东吴的“断缆之功”。
《三国志·董袭传》记载:“建安十三年,孙权攻打黄祖,黄祖以两艨艟横截江面,派弓弩手射击,东吴军队难以前进。董袭与凌统分别率领敢死队冲入敌阵,董袭亲自斩断绁索,使得艨艟随水流散,东吴军随即进攻。黄祖逃走,次日,孙权在宴会上赞扬董袭的功劳,称其为‘断缆之功’。”
这场战争让东吴不仅报了孙策之仇,也让他们在荆州的军事行动中取得了先机。
然而,命运依然多舛。公元213年,曹操率大军向东吴报仇,孙权亲自领水军迎战。此次战斗中,孙权命令董袭担任先锋,率领五楼船驰援濡须口。不幸的是,董袭在途中遭遇了强烈的风暴,五楼船被掀翻。董袭拒绝放弃战船,坚持军命,最终与船一起被江水吞没,英勇牺牲。
董袭的死讯传到孙权耳中后,孙权悲痛欲绝,泪流满面。为纪念董袭,他亲自为其举行丧葬,并安慰董袭的家属和亲人。董袭,这位东吴最为勇猛的武将,原本应该在战场上英勇死去,却因意外事故英年早逝,东吴失去了一位能激励士气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