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治五年,刚刚建立不久的清廷迎来重击。
大同总兵姜瓖起兵反清,重归大明。多尔衮得知后急忙派遣将领前去镇压,却久久僵持不下。
而时任摄政王的多尔衮面对声势浩荡的起义,最后甚至决定亲自领兵前往。
本来只是叛国罪臣的姜瓖却有能力和多尔衮叫板,事实的真相又是怎样呢?
(明末起义)
顺治五年冬,刚建立不久的清政府还没来得及站稳脚跟,就迎来了复明的重击。
大同总兵姜瓖率众起义,扛起反清的大旗。
虽然当时的姜瓖名义上虽然仍为大同总兵,却并没有实际的军权。并且还有英亲王阿济格坐镇大同。
当时的清廷虽然刚建立不久,但仍是兵强马壮,在北方的统治相对稳固。
(起兵)
那么姜瓖哪里来的胆子在清廷眼皮子底下造反呢?
原来当时多铎染上天花,京中传来他病故的消息,而此时的多尔衮也染病。姜瓖得知后,认为清廷已经在孱弱之际,便决心发动兵变。
十二月初三日,(1649年1月),趁着驻守大同的耿焞出城接收粮草的时候,姜瓖带人关闭城门,将耿焞等人关在城外,重举明朝大旗,姜瓖自称大将军起义。
这一年正值戌子年,故史称“戌子之变”。
(大同古城墙)
归顺清朝后的姜瓖虽然没有实际兵权,但他曾经的部下在投靠大顺后又转头归入清军,兵力没有被削减。相反,在清军的训练中,姜瓖部下的士兵兵力得到增强。
而姜瓖作为曾经的将领,在军中仍有很强的号召力。当时清朝在征服地区实施崇满歧汉的政策,随意杀害汉人,民众不满满清的统治,反清复明情绪高涨。很快就投靠姜瓖。
在姜瓖的带领下,起义军连陷周边地区。姜瓖趁机联络附近的城镇,周边城镇纷纷响应,起兵反清。
(图文无关)
短时间内,山西绝大部分地区都纷纷响应起义。并且起义的形势很快波及到了陕西。
当时,南方也多发起义,社会动荡不安。清廷面对混乱的局势,可谓是分身乏术。
大同的反叛,很快引起了时任摄政王的多尔衮的注意。
时任摄政王的多尔衮,听说大同的战事后震惊不已。他听说过姜瓖,但他怎么也想不到一个曾经利落叛国的人,现在竟然宣布反清复明。
(爱新觉罗·多尔衮)
为了平定山西地区的叛乱,多尔衮马上发布政令,派兵前去镇压。
但多尔衮并不希望事情闹大,他害怕山西的动乱如果进一步扩大,不仅会损耗兵力,更不利于清廷刚刚稳定下来的朝政。
考虑到姜瓖曾经先叛明后叛李自成,是一个不顾名誉的自私自利的人。多尔衮决定先派人前去招抚姜瓖。
(图文无关)
多尔衮认为姜瓖是不满于清廷对他的态度,想要谋取更多的权势和财富。他告诉原本派遣英亲王前去大同并不是为了监视他,而是为了防范北方蒙古,同时命前去招抚的人告诉姜瓖,告诉他自己许诺“照旧恩养”。
但姜瓖此时铁了心要反叛清廷,拒绝了多尔衮的招抚。
多尔衮见招抚不成,就决定从军事入手。但这次的起义规模不小,姜瓖扼守不降,甚至还打了几个胜仗。
(清军)
东城外,昔日驻守大同的阿济格带着清军连同大炮,兵临大同。
姜瓖带领军队,亲自出城作战。姜瓖为主将,而姜瓖的兄弟也和他一同作战,各自率领一队精兵,对战清军。
双方人马缠斗起来,但在起义军的反清情绪的加持下,很快清军就落了下风,姜瓖大胜阿济格。
(爱新觉罗·阿济格)
大同兵败的消息传来,山西一带反清情绪更加激昂,连畿辅和山东也陆续出现反清起义。起义军的势力越来越强,甚至直逼西安。
而此前多尔衮也再次向姜瓖表示自己希望能够招抚他,但一直没有得到回复。眼看战事越发激烈,多尔衮决心加派兵力,以强硬的态度彻底平息大同的动乱。
此时刚建立不久的清政府,可谓危机重重。
南方的南明政府僵持不下,同时各地的反清军此起彼伏。山西一带作为中原腹地,北临蒙古,地理位置险要。
(清时期山西地图)
为了尽早平定战乱,防止蒙古趁虚而入,威胁统治。顺治六年三月,多尔衮颁下诏令,集结各旗精兵,率领重兵出居庸关,亲征大同。
自从山海关一战以来,当时在清廷中已经是被称为“皇父”的摄政王多尔衮再也没有领兵亲征。而这次的亲征大同,无疑再次证明了当时山西战事的紧急和迫切。
(图文无关)
多尔衮率领重兵,一举攻克多个州县。但就在要举兵直下的时候,京城却传来弟弟多铎重兵在床,危在旦夕的消息。多尔衮心中挂念多铎,不再恋战,掉头直向京城。
但多尔衮也始终放心不下山西的战事,他在回京途中特意停留大同,传谕旨告诉姜瓖说只要他肯归顺,他可以不计较以前的事情,一切还是如旧。再者,像姜瓖这样转头就叛变的人,以后说出去要别人怎么敢相信他?
但姜瓖在回信中依然不肯松口,他说大同之中的军民,皆上下一心,决不投降。
(图文无关)
而此时的大同,已经有多位清宗室率兵围剿,史称“八王围大同”
虽然大同久攻不下,但赶来的清军却切断了山西等地赶来支援大同的军队,将大同包围在清军的势力范围之内。
长期的围困击溃了大同城内的军心,城内早已粮草断绝。面对多尔衮的招抚,大同城内守将反叛,姜瓖的部下杨振威派人向清廷联络,决心投降。
(图文无关)
很快,杨振威带领官兵叛变。姜瓖怎么也没有料到,自己最后并不是死在清军手中。。
杨振威杀死姜瓖和他的兄弟,而后率领叛变的官兵打开城门,带着姜瓖的首级出城投降。
随着姜瓖的死,大同的战事逐渐平息。此次的起义虽然没有成功,但是牵连范围甚广,沉重地打击了清廷在山西的统治。
而作为戌子之变中举足轻重人物的姜瓖,他反清的原因却备受猜测。
姜瓖出生在武将世家。在李自成军队逼近大同的时候就归降大顺,又在大顺势弱的时候归顺清军,可谓是大明灭国的罪臣。
(李自成)
而姜瓖反清的原因无外乎归顺后没有得到期望的权势和受不了清军在大同肆意欺凌汉族百姓,但不论是哪种,姜瓖的反清,都给刚建立的清政府以重击。
而就是这么一位令多尔衮都头疼的人,最后却死于部下之手,结局凄惨,真是令人唏嘘不已。
王仰东.姜瓖与山西的反清复明运动[J].沧桑,2007,(0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