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人在之前的论述中提到,诸葛亮一生致力于辅佐刘备,实现光复中原的理想,即使在刘备去世于白帝城之后,他也始终不渝地坚持这个目标。然而,有位读者提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在历史长河中,诸葛亮被视为智慧与才能的化身(于此不谈《三国演义》的虚构与夸大),那么为什么他最终未能完成刘备一统天下的宏愿呢?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凡人想先向大家提出一个问题:在古代战争中,最重要的胜利因素是什么?显然,每个人的答案可能会有所不同。但在凡人看来,古代战争的关键在于一项秘密武器——所占领领土的经济状况,而蜀汉恰恰严重短缺这一资源。
凡人认为这一秘密武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众所周知,在三国时期,曹操所控制的中原地区经济最为繁荣。自古以来,中原地区便是中国经济与文化的发源地,毫无争议地占据着核心地位。
接着来看孙权所统治的东吴,东吴不仅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渔盐资源丰富,尽管其领土面积无法与曹操相比,但与蜀汉相较仍然优势明显。再回头审视蜀汉,虽然山水险峻,防御自然条件较好,但因地盘狭小、发展受限,最终在漫长的对抗中难以支撑持久的战争。
这也正是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提到的情况,他指出:“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这不仅反映了蜀汉现实的困境,也预示着未来的挑战。
其次,蜀汉在治国人才方面同样显得乏力。虽然诸葛亮自身具有卓越的治国能力,但蜀汉的其他领导人则缺乏相应的才能。历史学家陈寿在《三国志》中对诸葛亮的评价指出,“亮才,於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於将略。”这句话的意思是,诸葛亮更适合处理国政,治理国家的能力要优于指挥战斗的才能。尽管他在军事上表现出色,但这样的局面未能让他的真才实学得到最佳发挥,结果自然不易令人满意。
最后,虽然在诸葛亮与庞统等人的辅佐下,刘备成功地夺取了益州,表面上蜀汉体现出一种团结一致的局面,然而两大派系(益州与荆州)之间的矛盾却暗流涌动。在刘备在世的时候,这两大势力相安无事,蜀汉的政权稳固。但随著荆州的失守与刘备的离世,荆州派系的基础逐渐动摇。
因此,诸葛亮所在的荆州集团与李严代表的益州集团之间的矛盾日渐加深。诸葛亮深知其中的复杂,于是策划了北伐,因为面对外敌之时,两大派系能够暂时齐心协力。北伐若顺利,双方的矛盾隐匿不见,然而一旦北伐失败,各种问题便浮出水面。后方的不稳定使得诸葛亮在实现统一中国的目标上面临重重困难。
综上所述,凡人认为诸葛亮未能完成一统中国的理想,主要原因在外部:蜀汉在与曹魏和孙吴的较量中,因领土狭小、经济发展水平有限,难以支撑持久战;而在内部,蜀汉的团结并不如表面那般坚固,许多人并非像刘备和诸葛亮一样心系恢复汉室,对国家的命运漠不关心,对蜀汉的未来充满冷漠。
最终,诸葛亮作为三国历史中最为璀璨的人物,尽管《隆中对》中展现出的战略思维高度前瞻,然而最终只能带着遗憾离开这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