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依据《三国演义》的叙述,刘备在征服西川和汉中之后,为了表彰战功,封出了五虎上将,其中张飞便是其中之一。他曾经在长坂坡以一声怒吼震慑了百万曹军,随后还义无反顾地救助了严颜,这使得他成为三国时期的著名武将之一。不过,张飞最终是为了给自己的义兄关羽复仇而被手下的无名小辈所杀,死得极为悲壮。然而,在整个三国时期,另一位对西蜀基业贡献颇大的武将却以更为悲惨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这个人便是我们耳熟能详的魏延。
在蜀汉建立之初,政权内的人才相对较少,尤其是在军事将领方面可谓是更是稀缺。除了关羽、张飞、马超、黄忠和赵云几位将领之外,魏延则是为数不多的将才之一。刘备非常器重魏延,常常将重任交给他。根据陈寿所撰写的《三国志》记载,魏延“以部曲随先主入蜀”,屡次立下赫赫战功,最终被提升为牙门将军。更令人惊讶的是,在刘备征服汉中之后,他竟然破格提拔魏延为汉中太守,这让蜀汉军中的将士们都感到非常意外。
大多数人以为,像汉中这样的重要北大门,必然是张飞出任,但出乎意料的,刘备选择了魏延。刘备向魏延询问如何守卫汉重镇时,魏延坦言,“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兵力仅有十万之众,请为大王吞之。”刘备听后非常高兴,在他心中,对魏延的信任度进一步提升。魏延在汉中镇守的十年间,曹魏的军队始终不敢侵犯,可以说在历史上,魏延是一位兼具武艺和智谋的杰出将领。
然而,魏延的结局却是极为凄惨,他竟然遭受了夷灭三族的悲惨命运。在魏延去世后,杨仪甚至不屑一顾,用脚踩踏着魏延的头颅,并大声骂道:“庸奴!你还能再作恶么?”据陈寿在《三国志》的记载,魏延其实并无北降魏国的想法,他的真实意图只是想除掉杨仪而已。可是罗贯中老师在《三国演义》所描绘的魏延反骨的形象,使得历代人都误认为他是反叛之将,实际上这对魏延的评价是不公正的。
笔者认为,诸葛亮当时最为倚重的马谡,最终却导致了惨痛的失败,留下了挥泪斩马谡的历史教训,使得几十万大军无功而返。假如当初采纳魏延的建议,直奔长安,或许能够更早地稳定中原。不可否认的是,诸葛亮最大的失误其实在于用错了两位关键人物:一个是无能为力的马谡,而另一个则是应该被更大程度信任和施用的魏延。从这一点来看,刘备在识人用人方面显然要略胜诸葛亮一筹。在整个三国征战时期,魏延算是一位有勇有谋、善于指挥、能够独当一面的武将,而张辽和曹仁也拥有类似的才能。然而,关羽和张飞虽然勇武卓绝,却在智谋上有所欠缺,虽是将才却未必是统帅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