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历史文献及众人都普遍认为中华民族的历史有着五千年的悠久传承。然而,随着近代考古学的不断进步和新技术的引入,这一说法已并不再成立,研究者们将中华民族的历史推前近四千年,重新审视我们的文化根源。
中华文明五千年历史的记载最早可追溯至汉代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史记》。书中提到,中华文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黄帝,他被尊称为中华民族的始祖。司马迁是一位严谨且求实的历史学家,他遍游华夏四方,考察了东南西北的边疆,查阅了大量古老的文献和文字记录,甚至走访年长者,聆听他们口耳相传的历史故事。然而,由于当时现存的记录只能追溯到他生活的三千年前的黄帝时代,司马迁恪守学术的严谨性,没有将更早的诸如伏羲、神农及炎帝的传说纳入《史记》,因此将这部巨作的开篇设定在黄帝时代。
消灭一个民族的历史就如同灭绝其自信心,使其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既不知道从哪里来,又无法预见未来的方向。在近代,西方帝国主义的军事侵略、文化渗透和历史观的影响,使得中华民族逐渐淡忘了自己的先辈历史和文明,变得盲目崇拜西方的史学和文化观,将历史的划分强行与西方的阶段对应。什么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封建社会等概念,皆是源于西方的历史框架,因而更加无暇顾及中华文明真正的历史渊源。
与此同时,近代出现了一些所谓的“疑古派”历史学者,他们不认真考察源头,却在一旁发言调侃,认为“历史就像戏曲,越传越奇”,因此对于三皇五帝的存在产生了怀疑。他们将中华民族的历史视为神话传说,否定了伏羲及其时代、文化的事实,形成了一种对历史的质疑和否认的“疑古学派”。
2006年,关于秦安大地湾的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报告发布,标志着考古界的新发现。2010年,关于甘肃省大地湾遗址历时六万年的考古记录与旱作农业起源的研究成果发表在《科学通报》第55卷第10期。这些考古成果显示,大地湾一期文化的年代比仰韶文化早出约一千年。在公元前6000年,约8000年前,大地湾周围地区已经形成定居的农业生活,种植黍和粟,饲养狗、猪及家禽,使用粗陶和素面陶器,甚至还制作了用于祭祀的彩陶,居住在泥土筑成的房屋里,并有了初步的聚落形态。甘肃的考古学者们经过深入研究,确认“从大地湾一期文化时期开始的彩陶,与西亚两河流域的彩陶文化几乎同时出现,是世界上最早的彩陶文化”,两者之间并不存在谁影响谁的问题。
中国史前考古学所能够明确的历史阶段,可分为两个不同又相互连接的时期:一个是8000—6000年前的伏羲时代,另一个是6000—5000年前的炎帝、黄帝时代。随后,中华民族经历了颛顼、帝喾、尧、舜和禹的时代,逐渐过渡到有文字记载的夏、商、周时期。然而,时下有些人错误地混淆史前考古与历史考古的界限,肆意渲染中国文明的断代,他们硬是要将中国文明的历史限制在过去的四千年之内,漠视了早在8000多年前,大地湾地区的古成纪文化中所产生的伏羲文化的确立。
忘记历史就是对民族的背叛!作为华夏的子孙,我们有责任用科学的视角和历史的智慧,尊重并重建自己的文化自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践行“文化自信”,让我们的文明在新时代焕发新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