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一共经历了12位皇帝,尽管许多人对于他们的名字感到生疏,然而最后一位满清末帝溥仪的名字却是众所周知,家喻户晓。关于溥仪的各种趣闻轶事,我们也谈论过不少,今天我想分享一个新的故事,涉及到溥仪的户口本这个特定的问题。
在溥仪离开皇宫后,他的生活经历了许多波折,曾辗转于天津和东北地区栖身,然而那时新中国尚未成立,关于他的身份问题并没有受到太多关注。在新中国成立的初期,溥仪因曾做伪满皇帝而被认定为汉奸,因而历经数年牢狱之苦。出狱后,新中国的户籍制度已渐趋完善,不论你过去身居何职,在法律面前皆为“公民”,因此溥仪也需登记自己的户口。
到了1959年,溥仪被特赦,重返北京,并暂居在他的胞妹金韫馨的家中。考虑到溥仪身世的特殊性,金韫馨心里十分关心,希望能够避免他受到特殊对待,于是没过几天就催促他去办理户籍。溥仪首先独自前往民政局,结果被告知需要去专门的户籍室办理手续。第二天,在金韫馨的陪同下,他终于如愿排队等候办理。
轮到他登记时,户籍员依照常规逐项询问:姓名?出生日期?民族?籍贯?……一切都一视同仁。当问到他的“职业”时,溥仪显得有些犹豫:“我刚刚从别的地方回来,还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户籍员便大笔一挥写道:“无业”。而在询问“文化程度”时,溥仪提到自己曾有师傅教授,但并未接受过正规的学校教育。户籍员一听便明白,于是草草写下“私书”(私塾)。
这其中,一方面是由于建国早期教育普及度不高,即使是户籍员的文化程度也可能有限;另一方面,简体字尚未普及,“業”和“塾”这两个字写起来也不容易,户籍员在紧张中写错了。而溥仪在收到户口本后才察觉到这两个错误,顿时感到十分窘迫。
后来,组织给溥仪安排了新的工作和居所,在为他办理户口迁出时,才修正了这两处错别字。在新的户籍卡上,他的“文化程度”也被重新标注为“初中”。
曾经的九五之尊,如今也需要和普通百姓一样进行身份登记,甚至还面临户口本上出现错别字的“风险”,同时他也享有与其他公民一样的平等选举权。这一现象实质上映射了社会的发展变迁,同时也体现了我国在民主法治和公民意识方面的进步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