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644年,崇祯十七年,随着崇祯帝在煤山自尽,明朝灭亡,中华大地上迎来了一个极其动荡的局面。四大政权相互角逐,分别是由李自成建立的大顺政权,张献忠创立的大西政权,满洲人建立的大清政权以及南明政权。值得注意的是,南明政权并不是单一的一个政权,而是若干明朝遗留政权的总称,包括了弘光政权、鲁王监国、隆武政权、绍武政权、永历政权以及明郑时期。弘光帝朱由崧,是明朝神宗朱翊钧的孙子,崇祯十六年时,他继承了福王的爵位,明朝灭亡后,南京的一部分官员拥立他为帝。
那时四大政权并立,这使得许多曾效忠大明的官员面对了一道艰难的抉择——选择与谁为伍?从情感上讲,当然首选南明政权。毕竟这些人曾是大明的臣子,受皇恩浩荡,支持南明也能让他们显得忠诚不二,名声自然好听。然而,选择大顺政权或大西政权也并非不可接受,毕竟历朝更替,谁执朝政也不过是“天命使然”。至于大清政权,几乎大部分人内心深处对其怀有强烈的反感,毕竟中原王朝一向以“天朝上邦”自诩,视周边少数民族政权为附属,甚至用“蛮夷”来形容他们。更何况,当时的明朝人曾称满洲人为“建虏”和“鞑子”,觉得他们野蛮不懂礼节。如今要为这些所谓的“蛮夷”效命,很多人的内心难以接受。
然而,事与愿违,最终却有大量文臣武将自愿投降清朝,这其中究竟发生了什么,促使他们作出如此巨大的改变?归根结底,这一切的根源其实是这些政权自找的麻烦。李自成攻占北京后,许多明朝官员为了保全自己选择了归顺他,甚至出现了“衣冠介胄,叛降如云”的情景。但李自成的出身贫寒,对富人的敌视心理十分强烈,为了筹集军饷,他采取了严苛的搜刮措施,甚至抄家,谁敢反抗就会被处决。那些本来是为了自保才归顺的官员,眼看自己丧失了财产和人身安全,于是纷纷逃离。
另一方面,张献忠在建立大西政权后,非常注重收拢人心,他通过开设科举、任命地方官员为高级职务来获得支持。在这些措施的推动下,许多明朝的官员选择投奔大西政权,资料记载显示,参与此举的官员数量超过了千人。可惜,张献忠最终还是采取了与李自成相同的做法——通过大规模搜刮官绅和地主的财富来应对财政问题。那些曾归顺的官员看到这一幕,心情极为失望,认为张献忠的“匪气未改”,他们开始选择观望,并等待时机。
在得知朱由崧登基后,南明的政权也开始展开一场南逃潮。遗憾的是,他们并未受到热烈欢迎,而是面临了一轮又一轮的严厉审查。权臣马士英和阮大铖等人为了打击政敌,指控他们曾归顺过“叛匪政权”,对这些人进行各种审查和迫害。而此时,清朝却展现了完全不同的面貌。摄政王多尔衮采纳了汉族大臣洪承畴、范文程等人的建议,宣布愿意归顺的明朝官员,可以继续担任原职,唯一的不同是与满洲官员一起共事。更重要的是,清朝对于曾归降其他政权的官员表示宽容,既往不咎,只要他们真心归顺。
这种宽厚与南明政权的报复心态形成了鲜明对比,也让不少明朝官员心生涟漪。清朝的政策不仅是宽容的,而且其实际操作也讲信用,许多投降的官员不仅未遭迫害,反而得到了良好的待遇,有些人甚至被提拔到更高的职位。随着越来越多汉族官员的归附,清朝的政权逐渐稳固,成功消除了来自各方的挑战,最终成为中原的主宰,开启了新一代的盛世局面。
参考文献:
《南明史·第一册》《圣教入川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