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皇位,没有心甘情愿的成分,大多情况下,更多的是迫不得已,而尧、舜、禹的“禅让”也不过是流传下来的一个传说。纵观中国几千年的历史,皇位的争夺一直是最为激烈、残酷的话题,许多权力斗争充斥着血腥与阴谋。而对于李宪而言,他并非李隆基的对手,因此,“让位”成了他最理智、最明智的选择。
李宪是唐睿宗李旦的长子,原名李成器。从理论上讲,他曾有两次机会继承皇位,但现实往往充满了复杂的变数,可以说是“理想丰满,现实骨感”的写照。
公元684年,武则天废除了三子李显的皇位,立四子李旦为帝。尽管那时李宪年仅六岁,但仍被正式立为太子,并且母亲刘氏被封为皇后。如果局势按照正常发展,李宪继位继承父亲李旦的皇位几乎没有悬念。然而,李旦的身份不过是武则天的一块工具,皇帝的位置刚坐上便被囚禁。六年后,武则天最终以皇帝身份自立,李旦仅被降为“皇嗣”。既然父亲李旦连象征性地做皇帝的资格都丧失,李宪也只能沦为一位藩王。
到了公元710年,中宗李显去世,太平公主与李隆基联合铲除了“韦后集团”。此后,李旦重新登上了帝位。如果按照常理,李宪依旧是皇太子最有力的候选人,未来应该顺理成章地继位。但当时却围绕立太子的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李隆基在铲除韦后集团中出力最多,而李宪却始终处于幕后,未曾参与其中。
因此,许多人基于“论功行赏”的原则,认为李隆基更适合成为太子。这些支持李隆基的人,和当年支持李世民的人如出一辙。相比之下,李宪则显得孤立无援,几乎没有支持者敢为他站出来争取太子之位。
然而,李隆基十分清楚自己的优势并不明显,不能仅凭支持者的拥护就轻松夺得皇位。他心生退让之意,因此表面上支持李宪当太子,以此展现出谦逊的姿态。这种表现反而令李宪陷入了更深的困境。如果李宪表现得毫无兴趣放弃皇位,那是难以自圆其说的,因为他心里清楚自己缺乏足够的“资本”,有可能步李建成的后尘,最终遭遇不幸。因此,李宪最终决定以“我不渴望皇位”的姿态退让。
这时,许多人自然会联想到当年李世民与李建成之间的兄弟争斗,尽管李宪与李隆基之间并未表面上出现争斗,但内心的紧张和隐忧早已滋生。要知道,李世民当初之所以敢和李建成争夺皇位,是因为他有着累累战功与足够的底气。如果当时李隆基坚持与李宪争夺太子之位,局势很可能会演变成一场兄弟反目、兵戎相见的悲剧。
最终,李隆基以胜者为王的姿态被立为太子,而李宪则做出了选择,果断地放弃了太子之位。虽然后来太平公主试图支持李宪重新夺回太子之位,但李宪始终不为所动,这一决定无疑为他赢得了更多的尊重。几年后,太平公主因与李隆基的权力斗争而失败,李宪则因不参与其中,得以安然无恙。
从性格上看,李宪文雅敦厚,而李隆基则以武力为主,果敢决断。这也注定了李宪缺乏李隆基在战斗中的果断和杀伐精神。如果他和李隆基争斗,必定会陷入一场无法避免的激烈对抗,最终的结局也许会令他名誉尽毁。
然而,李宪“让位”的决定至今被视为智慧的象征,李隆基始终心怀感激。如果李宪当时坚决不让位,那么李隆基继位的可能性将大大降低,争斗的局面也会更加复杂。
至于李成器改名为李宪的原因,是因为公元716年,李隆基追谥其母窦氏为“昭成皇后”,出于避谥之意,李成器才改名为李宪。
李宪于公元742年去世,李隆基为其追赠谥号“让皇帝”。这一举动,显然也承认了李宪为唐朝继承皇位所作的让步。从某种意义上说,李隆基的皇位是李宪“让出来”的,因此李宪的选择不仅是为了自己的安全,也为唐朝的皇位继承铺平了道路,他的胸怀和智慧,值得后人肯定与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