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在中国历史学界享有极高的评价。从清朝1645年设立明史馆,到1739年定稿,经过了近一个世纪的编纂。这一过程跨越了顺治、康熙、雍正和乾隆四位皇帝,历时94年,断断续续地进行。那么,为什么《明史》的编撰要历时近百年呢?
其中的原因,从乾隆时期以编纂《四库全书》为名,销毁大量书籍的行为便可窥见一斑。满清政权在建立之初,为了证明自己“得国之正”,巩固刚刚得到的“正统”地位,不得不采取一些政治手段。这种做法也促使越来越多的人对《明史》的客观性和准确性产生疑虑。虽然不能说《明史》全盘不可信,但其内容中可能存在有意隐瞒或刻意篡改的部分,需要我们以更加警觉的眼光去审视。
提到《明史》,我们不得不提到魏忠贤,这位被称为“九千岁”的明朝末年权力人物。将魏忠贤与明朝的经济和国力急剧衰退直接挂钩,其实是过分抬高了魏忠贤在明朝末年政治舞台上的作用。难道魏忠贤死之前,明朝的经济和国力出现过增长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魏忠贤出现之前,明朝的国力和经济并未显著上升,反而是在嘉靖朝经历了长达数十年的政治动荡后,明朝的衰退已开始显现。这也是为什么之后才有了“隆庆新政”,并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经济。隆庆后,直到万历十年,张居正一手推动了“张居正改革”,为经济复兴做出了贡献,导致了所谓的“万历中兴”,为万历积累了一些治国资本。可惜的是,万历与嘉靖一样,治理无方,导致原本积累下来的财富迅速消耗殆尽。
因此,明朝的经济和国力在万历晚期就已经进入下滑通道,这时魏忠贤尚未掌权,显然不可能把责任归咎于他。天启年间,魏忠贤确实在朝中掌握了相当大的权力,但此时的明朝经济和国力依然未得到有效恢复,反而在他的贪婪与腐化影响下,继续恶化。魏忠贤在政治上的表现,更像是破坏者,而非复兴者。
那么,为何有人会认为魏忠贤掌权时期,明朝的经济和国力还相对强盛呢?原因很简单,与魏忠贤的统治相比,崇祯时期的经济状况更加糟糕。崇祯虽然有着一颗治理国家的雄心,但他却缺乏实际的领导能力,未能挽回国家的命运。
崇祯的唯一优点就是“勤”,但这并不能掩盖他在其他方面的无能。他既不会捞取财富,也不懂得识人用人,缺乏对权力的平衡。纵观崇祯一生,他只懂得压制手下的武将,却忽视了这才是当时保护明朝的唯一力量。结果他没能避免明朝的灭亡。
崇祯铲除了魏忠贤,重用了东林党,但这帮自私自利的政治集团并没有真正为国家考虑,他们只顾自己捞取私利。东林党在政治上几乎无敌,崇祯缺乏有效的制衡机制,最终被东林党掌控,导致国家愈加困窘。魏忠贤通过打击东林党,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但他至少为国家带来了一些财富,不至于让国家彻底空虚,而崇祯却在东林党掌权后,陷入了与权力集团之间的恶性循环,导致国家财政危机。
总的来说,魏忠贤尽管贪婪,但他通过某些手段为明朝带来了一些收入,而东林党则完全是只顾自己,不顾国家的利益。这才让人产生了魏忠贤死后,明朝经济和国力迅速下滑的错觉。
无论是魏忠贤、东林党,还是崇祯,他们都是明末经济体系的破坏者,对明朝国力的消耗者。即便魏忠贤在位,明朝的局面也未必能得到遏制。当时,明朝能否自救,关键在于皇帝的领导能力,可惜崇祯缺乏这种能力,最终导致了明朝的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