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2月19日,东北民主联军第四纵队在辽宁省盘山县沙岭地区,针对国民党新六军新编第22师66团展开了一次猛烈的进攻。当时正值寒冬,东北的广袤土地被冰雪覆盖,气温低至极点。第四纵队集中七个团的兵力,试图消灭孤立在该地区的66团。经过两天两夜的激战,战斗终于在21日落下帷幕,历时约六十小时。
新编的第22师的前身是曾参与缅甸战役的远征军部队,这支部队的官兵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66团依托附近村落和坚固的工事进行防守,表现出了顽强的抵抗精神。第四纵队在进攻过程中,步兵与炮兵的协同作战存在明显不足,未能完全掌握敌方防御工事的特点。战斗结束时,第四纵队共伤亡约两千人,而击毙、击伤或俘获敌军约七百人。
在这场恶战中,66团的残部大约有五百人,团长罗英和副团长刘梓皋带领着他们成功突围。虽然第四纵队未能实现预定的歼灭目标,但这场战斗却被总结为一次“夹生仗”。经过这次战斗,指挥机关对装备美式武器的国民党军的防御能力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同时,副团长刘梓皋在战斗中的表现引起了南京方面的关注。
在沙岭的防御战中,团长罗英负伤,指挥工作几乎完全由副团长刘梓皋承担。面对防线的漏洞,刘梓皋多次组织预备队进行反击,填补了战线上的空缺。即便在战斗后期,部队已经被分割,刘梓皋依然能够有效地指挥和调度残余的力量。最终,在突围阶段,他与罗英一起成功指挥部队脱离险境。刘梓皋的卓越指挥能力,得到了国民党上级的高度评价,成为他军旅生涯的转折点。
刘梓皋是湖南人,毕业于中央军校武汉分校。在抗日战争期间,他服役于杜聿明指挥的第五军。1942年,他随中国远征军赴缅甸作战。第一次作战失利后,他与部队穿越缅甸北部丛林撤回中国。1944年,在滇西反攻战中,刘梓皋继续在部队中担任职务。同年,新编22师被扩编为新六军,刘梓皋升任66团副团长。刘梓皋具备系统的军事教育背景,并且在国民党主力部队中积累了宝贵的实战经验,为他在东北战场上的崭露头角奠定了基础。
沙岭战役结束后,东北保安司令长官杜聿明对刘梓皋的表现给予了充分的肯定。1946年4月,刘梓皋被调任新六军第14师42团团长。1947年3月,他晋升为第14师副师长。同年12月,他被任命为暂编第62师师长,时年39岁。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他从副团长升至师长,这一晋升速度在东北国民党军中并不常见。
暂编第62师有着特殊的背景。1945年11月,杜聿明率部进入东北,从第五军200师抽调第598团担任警卫任务。该团配备了美式武器,经过严格训练,官兵素质出色。1947年9月,时任东北行辕主任的陈诚将其整编为暂编第62师,归新六军指挥。虽然这支部队冠以“暂编”之名,但其核心人员来自第五军,部队的装备和作战能力优于一般的暂编师。刘梓皋因长期服务于第五军系统,且与杜聿明有深厚的关系,因此很快进入了东北国民党军的重要指挥层。
1948年10月,东野发起辽沈战役。廖耀湘指挥的西进兵团奉命解救锦州。在黑山、大虎山地区,廖兵团被东野主力围歼。10月26日至28日,该兵团几乎全军覆没。刘梓皋的暂编第62师并未与廖兵团一起行动,而是在辽西地区驻防。1948年9月辽沈战役打响时,暂62师被部署在锦西、葫芦岛一带,10月该师参与了东进兵团对塔山的进攻作战。由于该师并未参与廖兵团的战斗,因此避开了东野的围歼行动,成为刘梓皋首次成功避免解放军围歼的战斗。
1948年2月,东北野战军第二、第十纵队对法库县城进行包围。守军刘梓皋的暂编第62师兵力约九千人。2月17日,面对解放军的强大攻势,刘梓皋指挥部队向东南方向突围。他将部分兵力留在城西作佯攻,主力则向昌图转移。但在昌图附近,部队遭遇了东野部队的拦截。激烈的战斗中,暂62师损失惨重,约两千人伤亡,六千人被俘。刘梓皋带领三百余人成功突围至开原。战后,南京政府对暂62师进行了重建,并将其于1948年4月调往锦州地区防守。
辽沈战役后,刘梓皋率重建的暂62师驻守锦西塔山地区。10月10日,东野第四纵队对塔山阵地发起了猛烈进攻,暂62师由于新兵较多,战斗力较弱,在四纵的攻势下迅速崩溃,部队退回锦西,并被编入侯镜如指挥的东进兵团。10月11日至15日,东进兵团试图进行反攻,但暂62师未能取得任何实质性的战果。10月16日,刘梓皋向廖耀湘报告锦州失守的消息,直接影响了西进兵团的后续决策。此时,刘梓皋的部队距离廖兵团的覆灭地点仅有约一百五十公里。
锦州解放后,刘梓皋随东进兵团退守葫芦岛。11月1日,东北“剿总”副总司令杜聿明命令整编部队,暂编第62师改编为第296师,归第52军建制。11月9日,第296师通过运输船从葫芦岛撤离,并于11月12日抵达上海。这次撤离使刘梓皋成功避开了辽西的决战,是他第三次逃脱战场。部队抵沪后,归京沪杭警备总司令部指挥。
1950年1月,刘梓皋被调往台湾岛。在整个解放战争期间,他四次成功撤离战场的经历,在国民党高级军官中极为罕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