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清朝入主中原是不是侵略?为何有些人不承认清朝的正统地位?
迪丽瓦拉
2025-09-11 17:32:39
0

您说清朝是侵略?那得先问问老祖宗们当年是咋想的。

十七世纪那会儿,东北起风了,一群穿皮袄的爷们,扛着八旗大旗,杀入中原。可别以为他们只会打仗,进了北京城,他们头一件事,不是抢,不是烧,是拜老祖宗、修《明史》、盖祭坛。

从头到尾,清朝干的不是推翻文明,而是续写文明。这账,咱得细细掰一掰,看清楚再说话。

是侵略?还是正统?真相全写在石碑上!

1616年努尔哈赤在东北的赫图阿拉建起后金国,八旗旗下,女真部族合而为一。这一年,明朝天启年间,辽东烽烟未起,大明朝廷还在宫闱党争里打滚。

1644年顺治帝挥师入关,定都北京。八旗铁骑,骑着草原的风,穿越山海关,站在了明朝龙椅前。

清军入关,手上有刀,心里装的却是“继明正统”的算盘。顺治帝头一件事,敕令保护明朝皇陵,还亲自去十三陵祭拜先帝,把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一脉列入帝王庙,继续供奉。这套操作,摆明了告诉天下,清朝不是来灭国,是来接班。

皇太极1636年就改国号“大清”,放弃汗号,自称皇帝,开始效仿明制设六部、修国典,学习中原礼仪制度。

大清朝并非简单模仿,而是参以旧制,揉以新意,修订清律,推行科举,立太学,尊儒兴文。清廷大力推广孔孟之道,把儒家理学列为官员必修课,编修《明史》,修复礼制,昭示天下大统未绝。

面对数百万汉民,满族二十万丁口显然不够看。征服靠马刀,统治靠人心。清廷很清楚,靠八旗铁骑征天下可以,想要治天下,必须正统冠冕加身。这一点,顺治帝、康熙帝、雍正帝做得滴水不漏。

康熙年间,修筑的帝王庙里,把明朝十七帝列入香火供奉,清帝亲身祭祀,昭告四方。更在文字上,用“继大明统绪”的表述,确保史家笔端自有公论。用《春秋》正朔理念,“王者必改正朔,易服色”,改年号,易服章,重修典籍,完全沿着中国历史的轨道疾驰。

清朝入主中原的合法性,是在明清断代的废墟上,一砖一瓦堆起来的。文庙重开,太学重振,国子监复建,孔子地位尊崇无二。《大义觉迷录》里,雍正帝亲口定下论调:“德在外远者则大统集于外远。”只认有德者君天下,不认什么夷夏之分。

1644年北京建都起,到1683年郑克塽降清,大清用了近四十年时间,从关内到关外,从长江到台湾,把中原旧势力收拾殆尽,换来一统华夏。这不是简单的战争胜负,更是文明接续。

接下来,天下表面安了,风波暗里还在翻。郑家父子三代,台海之上,还在打着“反清复明”的大旗。这场绵延数十年的角力,才真正验证了清朝统治的正统资格。

郑成功三代打擂台,清朝稳住了江山!

1645年郑成功在福建起兵,拥立唐王朱聿键,自称延平王。这时候,明朝遗民纷纷响应,浙江、福建一带烽火连天。郑家靠着海上优势,紧握台湾咽喉,一守就是三代。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郑克塽兵败,台湾归顺。清廷派施琅率军东征,打得郑军无路可退,郑克塽亲手献上印玺,终结了长达近四十年的反清复明梦。

这一场海峡之战,不止是军事胜利,更是心理胜利。台湾自此归入大清版图,成为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康熙皇帝在《圣谕》中宣称:“朕统御宇内,率土生民,皆朕赤子。”一句话,把岛内岛外,华夷汉蒙,统统纳入大一统格局。

清廷并没有在胜利后大肆屠戮,相反,积极推行文教。福建台湾府设学,推广儒学典籍,修文庙,兴教育,设贡举。地方官员奉命劝课农桑,平抚民心。

清廷还专门赦免投诚官兵,保护百姓财产,降低赋税,开放通商,逐步让台湾与大陆社会经济融为一体。

对郑氏旧部,清廷采纳怀柔政策,优待归降者,征召有才之士入仕,推行明清一脉相承的文化认同。地方庙宇和孔庙重修,尊孔礼仪遍及市镇。通过一系列文化认同工程,台湾很快在心理上也归于大一统体系之内。

在这一过程中,清廷从未刻意抹去明朝痕迹,而是以一种宽容姿态,把明遗民、明文化纳入国家体系,给予尊重。清朝皇帝亲祭孔庙,不遗余力修缮先贤之庙,与前朝文化形成连续性,这种文化政策的运作,大大增强了政权的正统性。

郑家三代的血战,台湾归顺的和平整合,清朝以极低的代价完成了全国一统,不靠屠刀,只靠政策和认同。这种统合模式,为后来的雍正、乾隆治理全国打下了坚实基础。

但正统之争,并未就此结束。到了雍正年间,还有人站出来质疑清朝“夷狄入主”的正当性。曾静案,把矛盾推到台前,雍正皇帝亲自下场,打响了文化战场上的收官之战。

曾静掀桌子,雍正拿出杀手锏!

1728年曾静在湖南鼓吹反清复明,大肆宣传“华夷之辨”,质疑清朝正统地位。他说,夷狄不能为君,中国必须由汉人执掌。事情闹大了,惊动朝廷。

雍正帝亲自审讯,命人编纂《大义觉迷录》,逐条驳斥曾静观点。雍正指出:“舜为东夷之人,文王为西夷之人,曾何损于圣德?”用历史事实告诉天下人,德才是天命所归的标尺,出身无关正统。

《大义觉迷录》一书,不是普通宣言,而是系统梳理了清朝的政统观。雍正提出,国家之正统,不以族类论,只以德性论,只以天下一统论。用理学正统解释清朝统治,用儒家价值观重塑政权合法性。

曾静最终认罪伏法,曾静案结束后,“华夷之辨”思潮急剧式微,清朝正统观彻底定型。雍正以此为契机,大力推行满汉一体政策,加强理藩体制整合,消弭民族对立。通过统一的儒学教育体系,清廷在全国推行德治,强化大一统国家认同。

同时,清廷加速边疆治理,康乾盛世时期,统一台湾、平定西藏、治理新疆,疆域版图远超前朝,形成空前巩固的多民族国家格局。雍正帝强调:“欲成中外一家之规,必去华夷之辨。”明确提出,只有消弭夷夏隔阂,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参考资料:

刘正寅|正统承绪与华夏认同:清朝大一统的建立与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2024-11-13.

邹建达:明清两朝对传统“大一统”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2024-11-07.

论清初“正统”论建构及其影响.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2021-02-07.

杨念群:诠释“正统性”才是理解清朝历史的关键.观风闻.2016-01-11.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杨... 杨玉环不孕之谜:盛唐华袍上的一缕愁丝 一、玉阶生白露:后宫女子的生育困局 在长安城那座巍峨的宫殿里...
原创 三... 三国时期,战火如洪流般席卷大地,战役接连不断。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等重大战役深刻影响了历史的...
原创 三... 张郃在《三国演义》中,一直是一个引发讨论的角色。对于不太了解他的人来说,张郃可能只是个普通的将领,虽...
原创 千... "小时候江边随手能捞的四鳃鲈,如今在菜市场成了天价珍品。"苏州退休教师王建国望着水产摊位标价168元...
原创 清... 近年来,清宫剧受到了极大的欢迎!对于那些热爱追剧的人来说,相信大家都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细节,那就是在朝...
原创 原... 明朝是一个颇具特色的王朝,因其创始者乃是平民出身的皇帝,因而留下了许多传奇的故事。在明朝中期,随着统...
原创 朱... 朱元璋,作为大明王朝的开国皇帝,不仅是一位极具政治眼光的领导者,其性格也展现出霸道和多疑的特质。他对...
原创 他... 在历史的长河中,那些能够成为后人笔下人物的,往往是对社会产生过深远影响,或者经历过极为波折的,甚至是...
原创 想... 特朗普再次入主白宫以来,不断挥舞关税大棒闹得全球鸡犬不宁,如今却遇到“回旋镖”打脸——经济不听话、民...
原创 原... 魏延曾提出过子午谷奇谋,具体计划是他带领5000精兵从子午谷出发,奇袭长安,而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则率主...
青花鬼谷子下山象耳瓶:元青花的... 在中国古代陶瓷艺术史上,元青花以其雄浑大气的画风、精湛的烧制工艺和深邃的文化内涵,成为世界瓷器收藏界...
原创 1... 公元1626年,努尔哈赤因病去世,享年68岁。临终之时,他的四大贝勒在众多大臣面前宣读了他的遗言。努...
原创 清... 导语: 中国历史上曾爆发过许多规模巨大的农民起义,其中太平天国起义无疑是最为著名之一。它的规模和声...
原创 朱... 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登基,一个崭新的王朝在铁血中诞生。 这位出身草根的皇帝,以雷霆手段整顿山...
原创 中... 诸葛亮的智慧常被视为神奇,成为三国时期的传奇人物。无论在当时,还是在今天,他的智谋依然让后人称道,成...
原创 康... 康熙是清朝的第四位皇帝,他的统治长达61年。期间,他南征北战,披荆斩棘,平定三藩之乱、收复台湾、对抗...
原创 三... 在三国时期,许多人可能认为吕布和关羽的斩将数量最多。吕布被誉为三国第一猛将,而关羽被尊称为武圣,特别...
原创 他... 郭淮,这位三国时期的将领,曾屡次立下赫赫战功,尤其是在与蜀国的对抗中,展现了非凡的军事才能。尤其是在...
原创 《... 明清时期创作的四大名著,不仅仅因其内容的丰富性而受到热爱,更重要的在于它们诞生后所带来的巨大文学价值...
原创 日...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的侵华战争,并非中日之间的首次对抗,早在清朝与日本之间的甲午海战之前,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