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的长河中,高平陵政变无疑是曹魏政权由盛转衰的关键转折点。而当我们将目光回溯到蜀汉,刘备临终前的 10 字遗言,“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在高平陵政变的映照下,其蕴含的深意与价值愈发凸显。今天,咱们就来唠唠这其中的门道,看看刘备最信任的,到底是谁。
公元 249 年,曹魏正始十年,看似平静的洛阳城实则暗流涌动。魏帝曹芳带着大将军曹爽等一众宗室子弟前往高平陵祭扫魏明帝曹叡墓。谁能想到,这一去,竟成了曹魏政权的生死劫。
留守洛阳的太傅司马懿,这位蛰伏已久的老狐狸,瞅准了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他迅速发动政变,以郭太后的懿旨为旗号,关闭洛阳城门,控制了中央武库。随后,司马懿安排司徒高柔代理曹爽的大将军之职,接管曹爽军营;太仆王观代理曹羲的中领军之职,掌控禁军。而他自己,则带着太尉蒋济等屯军洛水浮桥北岸,截断了曹爽等人回城的道路。
消息传到曹爽耳中,他瞬间慌了神。原本在朝中大权独揽的他,此刻竟没了主意。大司农桓范,这位素有 “智囊” 之称的人物,冒险出城来投曹爽,建议他挟持天子前往许昌,再征调四方军队讨伐司马懿。可曹爽呢,犹犹豫豫,拿不定主意。他先是派侍中许允、尚书陈泰去见司马懿,探听口风。司马懿老谋深算,信誓旦旦地表示,只要曹爽交出兵权,就不会追究他的责任。紧接着,蒋济也写信给曹爽,转达司马懿的 “诚意”。曹爽那点小心思,被司马懿摸得透透的。他贪恋富贵,舍不得洛阳的荣华,心想,大不了回洛阳做个富家翁。最终,曹爽不顾桓范的苦苦劝谏,选择了投降。
然而,曹爽太天真了。回到洛阳后,他和一众党羽很快就被司马懿以大逆不道之罪诛杀,夷灭三族。高平陵政变以司马懿的完胜告终,司马氏从此牢牢掌控了曹魏的军政大权,为日后建立晋朝奠定了基础。
咱们再把目光拉回到蜀汉。章武三年(223 年),刘备在白帝城一病不起,生命垂危。他深知自己大限将至,于是将诸葛亮、李严等重臣召至榻前,托付后事。刘备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这话乍一听,刘备似乎对诸葛亮极为信任,甚至将皇位的处置权都交给了他。但真的是这样吗?
刘备一生,颠沛流离,历经无数艰难险阻才建立了蜀汉政权。他深知创业之不易,更担心自己死后,蜀汉政权会陷入动荡。刘禅,他的儿子,虽为嫡长子,但刘备心里清楚,刘禅的才能远不及诸葛亮。在这种情况下,刘备说出 “君可自取”,其实更多的是一种试探,也是一种警告。他希望诸葛亮能尽心尽力辅佐刘禅,若刘禅实在不堪大用,诸葛亮也能从刘备的其他儿子中选择贤能者继承皇位,而不是取而代之。
刘备的这份心思,诸葛亮又何尝不明白。他当即跪地痛哭,表示 “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此后,诸葛亮也确实做到了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蜀汉政权耗尽了最后一丝心血。
但在刘备的心中,最信任的人其实并非诸葛亮,而是赵云。
赵云,字子龙,常山真定人。他追随刘备多年,忠心耿耿,战功赫赫。长坂坡之战,赵云单枪匹马冲入曹军阵营,七进七出,救出了刘备的儿子刘禅。这一战,赵云的英勇传遍天下,也让刘备对他更加信任。
刘备临终前,特意将赵云叫到身边,嘱咐他:“朕与卿于患难之中,相从到今,不想于此地分别。卿可想朕故交,早晚看觑吾子,勿负朕言。” 这短短几句话,饱含了刘备对赵云的深厚情谊与绝对信任。他将自己的儿子刘禅托付给赵云,希望赵云能在关键时刻保护刘禅,维护蜀汉政权的稳定。
在高平陵政变中,曹爽集团的覆灭,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内部缺乏忠诚且有能力的将领。而赵云,正是刘备为蜀汉政权留下的一张 “王牌”。他不仅武艺高强,而且对刘备忠心不二。在刘备心中,赵云就像一座坚固的堡垒,能在风雨飘摇中守护蜀汉政权。
刘备的这份信任,赵云也用实际行动予以回报。诸葛亮北伐时,赵云虽年事已高,但依然奋勇杀敌,为蜀汉立下汗马功劳。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赵云都坚守着对刘备的承诺,守护着蜀汉政权。
回顾历史,高平陵政变与刘备托孤,两件看似毫无关联的事件,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刘备临终前的 10 字遗言,在高平陵政变后,让我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其价值。而赵云,这位被刘备寄予厚望的将领,也成为了蜀汉政权忠诚与坚守的象征。
好啦,今天关于高平陵政变和刘备遗言的故事就讲到这儿啦。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有意思,别忘了动动您的发财小手点赞关注,愿您往后的日子,财源广进,好运连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