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网络上时常出现一个问题:秦朝灭亡时,百万秦军究竟去哪里了?很多回答提到“南方五十万秦军”或“塞北三十万秦军”等等,但这些讨论忽略了一个关键点。
这个关键点是,秦军的概念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广泛。严格来说,陈胜、吴广的起义军,以及项梁和项羽的起兵力量,实际上都源自于秦军。而且,这些起义军的领袖们,按理说,也可以算是“百万秦军”中的一部分。
陈胜、吴广起义军:原是“塞北三十万秦军”的戍卒
谈到秦军时,许多人只会想到“南方五十万秦军”和“塞北三十万秦军”,并且将边远地区的秦军与内地秦军划分开来。这样一来,往往会导致对历史的误解。
秦朝时期,全国人口约为两千万,壮年男子大约四五百万。按照“五丁抽一”的兵役比例,秦朝的军队总数大约有百万之众。而这百万秦军,动员的范围不仅限于关中和巴蜀地区,还涵盖了原六国的关东地区。
因此,“南方五十万秦军”和“塞北三十万秦军”中的兵源,来自全国各地,并非单纯来自关中。而且这些秦军是轮换驻守的,所以“塞北秦军”或“南方秦军”都只是动态的概念。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陈胜和吴广发动的“大泽乡起义”。
陈胜和吴广的起义队伍,本来是准备前往渔阳戍边的戍卒,这些戍卒本就是秦军中的一部分。陈胜和吴广则是这支小队的屯长,也就是下级军官。所以,陈胜和吴广的起义队伍,严格来说,属于“塞北三十万秦军”中的一支,而不是普通的百姓。
项梁与项羽起兵:源自“南方五十万秦军”的会稽郡兵
项梁和项羽起兵的背景则有所不同,他们的起义军源自于秦军的地方军队。会稽起义的初始领导者应是秦国会稽郡太守殷通,但殷通被项羽所杀,最终起义的主导权被项梁夺取。
这意味着,项梁的起义队伍来自会稽郡的郡兵,自然也可以算作秦军的一部分。值得注意的是,会稽郡的秦军并不简单,因为它属于“南方五十万秦军”的一部分。
史书记载,所谓“南方五十万秦军”是指秦始皇征服百越时调动的军队。五十万秦军分为五路,每一路大约十万人,分别攻打瓯越(浙江一带)、闽越(福建一带)、南越(广东一带),以及西瓯(广西一带)。因此,南越和西瓯地区的秦军有大约三十万人,而另外二十万人则驻扎在浙江和福建。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秦朝出兵瓯越和闽越时,往往通过会稽郡进行动员。会稽郡地理位置优越,几乎相当于现代浙江省,是春秋时期吴国和越国的核心区域。因此会稽郡的军力不可小觑。
即便在征服瓯越和闽越后撤退的秦军,仍然有不少留守在会稽等地的郡兵。这些地方的郡兵要么归附项梁,要么被项梁招募或平定。因此,如果“南方五十万秦军”确实存在,那么至少有二十万与赵佗的南越割据无关。
刘邦:曾是逃亡的秦军下级军官
至于汉高祖刘邦,在起义之前曾担任“亭长”。在秦汉时期,乡村每十里设有一个亭,亭内设有亭长,负责治安和巡逻等工作。亭长既是地方基层官员,也是下级军官,负责维持地方的秩序和保卫任务。
虽然刘邦的身份不属于正式的秦军,他依然具备一定的军事性质。作为亭长,他本就负责保卫地方,因此在动员时必定负有一定的职责。刘邦在管理壮丁时,由于壮丁大批逃亡,最终决定释放他们并带领一部分人上山。这使得刘邦成为了一名“逃亡”的秦军地方军官。
秦末起义战争节奏之快的原因
从陈胜、吴广到项梁、项羽,再到刘邦和其他许多起义军的领导者,他们的队伍中都包含着秦军的元素。与其说这些起义军是从普通百姓中召集的,不如说他们是“百万秦军”的一部分。
这种秦军属性,也能帮助我们解释秦末起义的迅速发展。秦末的农民起义有一个显著特点:动员规模大,速度快。例如,陈胜、吴广起义不到一个月,就已集结六百多辆战车、千余骑兵和数万步兵,迅速攻占多个重要城市。而五个月后,部将周文就率领几十万大军直扑函谷关,进攻秦朝的心脏地带。这种迅速的动员与攻势,与战国时期合纵的慢节奏形成鲜明对比,显示出秦末起义军动员能力的强大。
此外,其他起义军也在短短一年内几乎恢复了旧六国的疆域。这种高效的战争节奏,与秦朝的制度化管理密切相关。尽管起义军以“复兴六国”的旗号起义,但他们所依赖的动员体系,恰恰是秦朝的行政和动员制度。
秦朝的高效行政体系,使得大规模的动员变得可行,数十万人可以快速戍边、修建长城或参与大规模工程。这些动员和管理方法,深入到了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即使是起义军,许多成员也曾是秦军的一部分,或接受过类似的训练和管理,使得战争的节奏异常迅速。
因此,秦末的起义军,既是秦朝制度的产物,又受益于秦朝高效的行政动员体系。正是这一点,使得秦朝在短短二十多年内完成了统一,并且其动员能力影响了随后的起义军,甚至加速了秦朝的灭亡。最终,正是秦朝自身的制度和军队,催生了这些起义和战争的快速爆发。
总之,灭亡秦朝的,不是外力,而正是秦朝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