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出人意料的谜团摆在历史学者和考古迷面前:中国人说了几千年的“三皇五帝”,竟然在已出土的商代甲骨文里找不着影子。这不等于说,这段我们熟悉到可以倒背如流的上古传奇,可能只是后人加工的故事?还是说,早在甲骨文诞生之前,我们的祖先就用另一种方式把他们的名字藏进历史?考古队员在黄土下刨了几十年,最近的新发现或许能解开这个悬案。那么,三皇五帝到底哪来的?中国文明的根,是传说,更是证据?今天和大家聊聊这桩破案大戏。
一边是甲骨文铁证如山,“三皇五帝”一个不提;一边是数千年后人信誓旦旦,认定他们存在。这就像一场家庭“罗生门”:你爸非说小时候家里有只鸡,你妈死活没见过,奶奶还拍胸脯保证那鸡天天下蛋。学者们各执一词,有人说缺的只是一只载体:“那会儿的故事,没用甲骨记,可能都写在竹简上,被时间一锅烂没了!”也有人喊冤,“考古学再牛,有的东西就是找不到,难道没挖到就没有?”新近还冒出了骨刻文,时间轴一下子前推到五、六千年前。到底是谁在制造迷雾,又是谁握着真相钥匙?这个宝贝,先别急着揭开,让悬念再吊一吊。
让我们抽丝剥茧。一开始,只有甲骨文,大家都信商朝皇帝用龟壳牛骨祭天问事,但更久远的事儿,甲骨文只字未提。考古界老江湖就疑惑,难道“三皇五帝”这么牛的人物,一个都没留下?有人提出,甲骨文毕竟是祭祀文书,平时用来写账本、记事、写人物传记的东西,是不是都写在木片、竹简上,以及其他更易腐烂的材料?现在我们手上连个春秋竹简都留不住,更别提三四千年前的了。这下说得通了:如果记录那些古人轶事的东西全烂在时间的蒸笏箱里,甲骨文能存下来,算是侥幸。
还有一拨学者更激进,提出商朝文字并非唯一,说不定那会儿不同部落像战国七雄一样,各玩各的文字,记三皇五帝的“老家话”都没传下来。仔细看战国七国“马”字的写法差别大到可以组一支脱口秀,难保夏商百国里没几个自己发明的字。普通人的观点则更接地气:“哪怕都是线团结的结绳记事,也能传几段神话啊。毕竟故事靠嘴流传,能编能传就留得下。”两边一掰扯,谁也没法绝对下结论。可考古队这几年又抛来彩蛋:山东、陕西掘出来的一些骨刻文,时间可以倒推到五帝时代,甲骨文都还没“诞生”,这东西里是不是藏着关键线索?大家心情像买到刮刮乐还没刮一样,既兴奋又忐忑。
就在大家以为真相近在眼前时,一阵扑哧凉风吹来。骨刻文虽然看着很带感,不论名字还是图案,都好像带着古神话的气息——“蚩尤”、“黄帝”甚至像人头头像画出来,可惜,靠谱破解的人只有丁再献一家。主流学界怀疑:你能看懂,别人凭啥信?再加上骨刻文分布地域广、数量少,愿意下苦工研究的团队不多,大家等着出权威解释,就像等电视剧编剧别跳坑,一等就是十几年。
与此同时,甲骨文之外的竹简木牍理论也遇冷。考古发掘至今没见着商朝“竹简”真身,大家只在金文、甲骨文中揪出“聿”“典”这些象形字,从字形分析认为可能有竹木文书,但没有实锤。反对声越来越大:“没有材料,就是没有证据。”加之,历史学界有人怀疑,周人或许是借用了民间流传的传说,再重新包装成“三皇五帝”,搅出一锅正史变神话的粥。表面风平浪静,细究起来却根本不服气。传统和考据、记载和遗失、证据和猜想,一时间风高浪急。到底是商王没记这些“神仙”,还是三皇五帝本就是后人想象?场上看似平静,实则针锋相对的较量还在持续。
突然,考古历险记迎来大转折。2020年代初,刘凤君团队拿出山东、内蒙、陕西等地新出土的骨刻文实物,一看年代,竟然能跨越五帝到商中期,时间轴与“仓颉造字”(传说中的黄帝部下)惊人重合。让人咋舌的是,骨刻文里“黄帝”、“炎帝”、“蚩尤”等字像头像,有艺术家那味儿,同时“弓”、“鹤”、“兔”等字和甲骨文一脉相承。这不是正说明骨刻文可能覆盖了那段“传说时代”,为“三皇五帝”留下砖瓦呢?
更匪夷所思的一点是,黄帝之前的“帝王”,各类神怪造型,典型的口头传承风格,等到骨刻文时代,帝王们突然全变成正常人的模样,这巧合有点硬核。讲得白一点,没文字的时候,史料靠嘴传,讲着讲着就成了“人首蛇身”和“女娲补天”;有了文字,人物就像过审一样,“变人形了”。研究者推测,骨刻文出现改变了传承习惯,把神话人物“拉回人间”。这才让三皇五帝变得比女娲伏羲更像历史。前面的伏笔与悬念瞬间收割:原来三皇五帝的“身世之谜”,极有可能卡在文明迈入书写时代的门槛上。
大伙以为有了解释,一下子又跌进更深的坑。骨刻文纵然关联度满格,重要内容还没破解出来,谁也不能拍胸脯说“三皇五帝”铁证如山。丁再献的几十种图象解读,业界大多不太采纳。骨刻文字型初级、刻写分散,“史书记载vs考古证据”还是死结。竹简、木简,学界还在为有没有商朝遗物争嘴。至于周代之后如何整理三皇五帝,学者怀疑更多是人类对本族自信的体现,是凝聚人心、铸就“国家故事”的现实需求。于是分歧越来越明显,信者道“三皇五帝是真实历史早有传承”,疑者云“史料就是后人自说自话”,讲好中国故事和辨别事实的鸿沟越来越宽。
说到底,三皇五帝是真历史,还是中国古人的神话大片?如果真照有些专家说的,甲骨文没记下来就算没这号人,那岂不是几千年来所有的祖宗、家训、神话,全成了误会?更有趣的是,竹简木简理论这么现代,考古现场却连一样商朝的“真家伙”都没挖到。反过来看,那些相信骨刻文能证明一切的论调,说白了仿佛是在相信藏宝图一定能找到传说宝贝,而藏宝图本身还没人会看。大家都争得面红耳赤,一个唱“考古歌”,一个读“神话经”,结果谁也说服不了谁。假如骨刻文真能一夜破解,那些固执己见的信者和疑者,将怎么下台?此情此景,不能不说是历史考证的幽默时刻。我们的文明根基,到底是建在“字里行间”,还是“传说缝隙”?专家解释得天花乱坠,一到证据环节,全靠想象力。想想也挺精彩,毕竟“造梦”本就是人类文明的标配。
道理都懂,可三皇五帝到底是被竹简木牍悄悄“吃掉”,还是后人脑洞产物?学界和民间分歧大得像天堑。有人铁口直断,只要没发现实物,历史就是脑补;有人坚持,有证无证不重要,中华故事宏大就好。你更信哪一派?真相只有一个,传说和证据,你会选择跟谁站队?快来评论区聊聊,看看你是不是坚定的“考古派”,还是骨灰级“神话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