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如果马谡当道下寨,能不能守住街亭?司马懿给出了答案
迪丽瓦拉
2025-09-12 01:33:56
0

三国演义中,街亭之战作为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转折点,历来是三国历史研究的焦点。

公元228年,诸葛亮精心策划的北伐后因马谡失守街亭而功亏一篑,蜀汉失去了最有可能成功的一次北伐机会。

正因如此,很多读三国演义的读者有有一个疑惑,要是马谡按照诸葛亮的意思“当道下寨”,到底能不能守住街亭?

今天关于这一点,我们来进行剖析和分析。

街亭之战的“重要性”

公元228年春天,蜀汉经过多年养精蓄锐,在天时地利人和的背景下,终于发动了对曹魏的第一次北伐。

诸葛亮为何选准那个时间点,有两个重要因素:

其一,当时刘备已经去世,使得蜀汉仿佛一夜之间失去了主心骨。曹魏误以为蜀汉已是强弩之末,不再构成威胁。

于是,曹魏放心大胆地,将重兵调往东部,对付孙吴。那无疑给了蜀汉一个千载难逢的良机。

其二,蜀汉经过南征平叛和数年休养生息,国力有所恢复,经得起一战。

同时诸葛亮清楚的明白,若能夺取陇右地区,既可获得战略纵深,又能得到当地优质兵源(如后来的姜维)和战马资源。

于是,诸葛亮启动了第一次北伐。

事实证明诸葛亮的这一决策是对的,在北伐初期蜀汉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陇右五郡中的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纷纷叛魏降蜀,蜀军势如破竹,曹魏西部防线几近崩溃。

曹魏眼看不对,赶紧撤兵回援,当时曹魏的统帅是司马懿,于是就有了诸葛亮与司马懿的对弈。

在那一战略布局中,街亭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这一点诸葛亮和司马懿都很明白。

街亭位于今甘肃省秦安县东北,是从关中进入陇右的咽喉要道。

当时从关中到陇右主要有两条路线:一条是陈仓渭水道,可直接抵达天水,但此路狭窄且出口正被诸葛亮主力围困。

另一条则是经陇山道通往街亭,这条路线虽然绕远,但更适合大军行进。

诸葛亮深知,只要守住街亭,就能阻断魏军增援陇右的通道,为自己平定整个陇右地区赢得宝贵时间。

司马懿也深知,夺取街亭就等于掐住了蜀军的咽喉,不仅能解陇右之围,还能切断诸葛亮大军的退路。

他甚至预见到:“蜀国街亭失守后,断水、断粮,诸葛亮肯定返回汉中。”那一判断后来被证明完全正确。

正因如此,后来诸葛亮在街亭的部署中十分谨慎,他在派遣马谡时再三强调:“街亭虽小,关系重大。它是通往汉中的咽喉,如果失掉街亭,我军必败。”

并特别叮嘱马谡要“靠山近水安营扎寨,谨慎小心,不得有误”。

然而,马谡到达街亭后,却违背诸葛亮明确的军事部署,擅自将大军驻扎在远离水源的街亭山上,最终导致惨败。

那么,马谡为何要那么做?他真的是水平不行吗?

马谡的致命决策和理论误区

马谡在街亭的军事部署,一直以来都是文史学家争论的焦点。

按理说,他是诸葛亮寄予厚望的谋士型将领,又是与诸葛亮关系交好的知己,在重大的街亭防御战中本应遵循诸葛亮的意见。

那么,为何会做出反常的决策呢?

最根本的原因是马谡错误的评估了那场战役,他求胜心切,将原本的防御战错误地改变成了伏击战。

而当时他之所以改变了作战主导策略,主要基于以下三方面原因:

1、对“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曲解

他多次对反对其部署的王平表示:“我将大军布置在山上,为的就是将全军将士置于没有退路的环境中,这叫置之死地而后生,这样才能激发全军打胜仗。”

马谡试图模仿韩信背水一战的经典战例,却完全忽视了那一战术适用的特定条件。

正如史料指出的:“昔日韩信凭着‘背水一战’大败赵军,是因为两军交战,韩信的军队处于劣势,而赵军强,在这种情况下,韩信才让大军背水扎营。如此前有强敌,后无退路,士兵退无可退,只得拼命迎敌。”

而马谡面临的形势完全不同——蜀军的任务是防守拖延而非进攻决战,且魏军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占据优势。

2、对“凭高视下,势如劈竹”的固执的理解

马谡认为,占据高地就能形成对敌军的压倒性优势,却忽略了山地防御的致命弱点——水源问题。

当王平提醒他“街亭山上既没有运输粮食的通道,也没有可以饮用的水源,如果魏军突然将街亭山包围,再将我们的粮道和水源切断,我军的处境就很危险了”时。

马谡不仅没有反思,反而嘲讽王平“汝真女子之见”,表现出他对战场实际情况的无知判断。

3、过度自信与刚愎自用的性格

面对王平的一再劝阻,马谡傲慢地表示:“谁都知道我马谡通晓兵法,连丞相都要敬我三分,而你王平又知道多少兵法知识?”

那种对下属合理建议的轻视,反映出马谡严重缺乏实战将领应有的审慎态度。

正如史料所评价的那样:“马谡自以为熟读兵法,通晓兵机,实则他连‘背水一战’的本质都没弄清楚。”

最终,马谡将主力置于山上,仅让王平率五千人在山西侧扎营,试图形成“掎角之势”。

后来,马谡的那些决策最终导致了灾难性后果:

张郃到街亭后,立即切断蜀军水源,围而不攻,待蜀军因缺水陷入混乱后再发动总攻。

蜀军大败,街亭失守,诸葛亮精心策划的北伐战略就此破灭。

那么,如果马谡不一意孤行,按照诸葛亮所说的“当道下寨”,能否守住街亭呢?

“当道下寨”,能否守住街亭?

若马谡严格执行诸葛亮“当道下寨”指令,将会出现下面的局面:

1、街亭防御条件有利,它是有城墙的城池且有稳定水源。

诸葛亮选其为阻击阵地,正是看中这些条件。而他战后“此地奈无城郭,又无险阻,守之极难”的感叹,实则是对马谡弃城上山的无奈。

2、兵力上,蜀军约2.5万,魏军先锋约5万,虽然兵力上不及魏军。

但防御作战中守方有天然优势,大约战损比为3:1,也就是说如果蜀军合理利用街亭城池防御,蜀军足可以实现拖延魏军数日、为主力争取时间的战略目标。

3、将领素质方面,张郃是曹魏名将,实战经验丰富;马谡虽熟读兵书,却缺乏实战经验。

即便如此,不过防守战对将领应变能力要求低,若马谡严格执行部署,依托城墙固守,也有可能完成任务。

4、后勤补给方面虽有一定困难,但诸葛亮战略目标是短期阻滞魏军,在城墙防御和水源保障下,拖延数日的目标不难实现。

综合而言,若马谡“当道下寨”,依托街亭城墙防御,有很大可能完成拖延魏军的任务,他失败的最根本原因是改变了作战计划。

另外,从司马懿在整场博弈过程中的反应来看,他也是认为如果马谡能够“当道下寨”,是能守住街亭的。

但历史没有如果,一切发生的都是注定好的,街亭的易手,不仅改变了北伐的局势,也改变了后来三国的发展与演变。

读者们,关于“马谡当道下寨,能否守住街亭”,大家怎么看?如果喜欢本文章,请分享收藏哦~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中国古代状元第一人,中国现存唯... 编辑 | 趙英雄 这份状元卷不仅是中国科举制度的实物见证,也是研究明代科举考试制度和书法艺术的宝贵资...
原创 他... 三国时期最擅长逃脱的猛将 提到三国时期最擅长逃跑的猛将,毫无疑问,第一个出现在脑海中的就是张郃。...
原创 太... 1853年3月,太平军攻占了江宁(今南京),并将其改名为天京,正式建立了与清王朝对立的太平天国政权,...
原创 只... 公元219年,刘备自称帝,建立了蜀汉政权,称为汉中王。为了进一步巩固自己的统治,刘备决定分封五虎上将...
原创 清... 清朝初期的官制基本沿袭了明朝的制度,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发生了一些变化。清朝的官制可以大致分为几个...
原创 李... 1. 首席谋士牛金星:这位在明末时期崭露头角的举人,以其出众的书法才华而受到“省书协”的高度认可,其...
原创 慈... 在清朝时期,皇室拥有一套专门的财政体系。皇帝与太后的收入是由特定的资金划拨而来,负责管理宫廷事业的内...
原创 没... 前言:我国古代社会中,嫡庶之分从皇室到民间都被严格遵循,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往往形势比人强,即使中宫...
原创 三... 前言 东汉末期,浩瀚的中原地区陷入了无休止的动乱,各路豪杰纷纷割据一方,企图争夺对这个庞大帝国的统...
中国古代历代王朝开国难度排行榜 地狱级难度 1. 明朝·朱元璋 难度指数:★★★★★ 槽点:开局一个碗,结局金銮殿! 朱元璋的创业...
原创 如... 夷陵之战,又称夷陵之战或孝亭之战(孝亭为古地名,位于今湖北宜都北部),是蜀汉皇帝刘备领导的一场对东吴...
原创 南... 1127年,北宋被金朝攻灭,康王赵构南渡建立了南宋。南宋初期,金兵屡次南下,企图彻底摧毁宋朝。面对凶...
原创 杨... 杨玉环不孕之谜:盛唐华袍上的一缕愁丝 一、玉阶生白露:后宫女子的生育困局 在长安城那座巍峨的宫殿里...
原创 三... 三国时期,战火如洪流般席卷大地,战役接连不断。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等重大战役深刻影响了历史的...
原创 三... 张郃在《三国演义》中,一直是一个引发讨论的角色。对于不太了解他的人来说,张郃可能只是个普通的将领,虽...
原创 千... "小时候江边随手能捞的四鳃鲈,如今在菜市场成了天价珍品。"苏州退休教师王建国望着水产摊位标价168元...
原创 清... 近年来,清宫剧受到了极大的欢迎!对于那些热爱追剧的人来说,相信大家都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细节,那就是在朝...
原创 原... 明朝是一个颇具特色的王朝,因其创始者乃是平民出身的皇帝,因而留下了许多传奇的故事。在明朝中期,随着统...
原创 朱... 朱元璋,作为大明王朝的开国皇帝,不仅是一位极具政治眼光的领导者,其性格也展现出霸道和多疑的特质。他对...
原创 他... 在历史的长河中,那些能够成为后人笔下人物的,往往是对社会产生过深远影响,或者经历过极为波折的,甚至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