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这位宰相,确实引起了当时的轰动,他不是魏相,也并非房相,而是马周。起初,他不过是一个普通的老师,但因为酷爱饮酒,多次被同僚指责,最终愤然辞职。尽管如此,马周却真的是一个略有才华的人,拥有着真才实学。
后来,马周来到了长安,期望能在这里寻求更好的机遇。于是,他便投靠了好友中郎将常何的家中,开始了他那段吃喝的日子,享受着每日的美酒佳肴。在这个时代里,谁是当时的皇帝呢?没错,正是李世民。我们都知道,太宗对待他的臣子十分宽厚,凡是有求必应,不仅对戎马之功的将领格外厚待,对于那些文化底蕴丰厚的优秀人才更是呵护有加。
也许是一种命运的安排,让太宗遇见了马周。彼时,太宗召集朝廷百官,写一篇关于政治得失的评析。然而,常何作为中郎将,根本没有这个写作的能力,便想到了他的好友马周。毕竟马周被誉为才子,写出的文章必定独具匠心。
当马周的文章提交给太宗后,李世民惊诧不已,这样深刻的政治见解绝非一般人能够写成。转头再看常何,他明显没有这样的才华。在太宗的强烈要求下,常何才不得不推举马周出来。太宗是一个非常器重人才的人,听闻马周的名字后,立即派人迅速邀请他前来,传言这一催促居然进行了四次之多。在交谈之后,太宗意识到马周果然是位卓越的人才,于是迅速给他授予了高官的职位。
毋庸置疑,马周此时得到了太宗的重用。为了感激太宗的知遇之恩,他全心全意地忠于职守,毫不保留地将多年积累的见解反馈给帝王,并凭借自己的智慧多次纠正太宗的失误。此外,他还为朝中的官员制定了相应的服装标准,并通过击鼓的方式警戒众人,时刻提醒大家谨言慎行。
除此之外,马周还向太宗提供了许多治国理政的宝贵建议,太宗对此非常赞赏,因此马周的官职越来越高,最终晋升为宰相。他不仅是太宗贞观之治的重要功臣,也是太宗的得力助手和知心朋友。太宗对他的态度超越了普通的上下级关系,显得非常亲切。
然而,马周这一生尽管身居高位,居住条件却依旧平凡,作为宰相却依然住在普通的房子里,这让他倍感压力,贪图更好的居所的心思也愈发强烈。同时,外界也有不少人在嘲笑他拮据的生活,殊不知这件事最终传到了太宗的耳中。李世民心想,身为我的大臣,怎么能让他居无豪宅呢?为了表示对马周的宠爱,他当即派人置办了一座价值200万的豪华宅邸,并赐予了许多仆人,真是可见太宗对他的厚爱之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