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建立并未获得许多人的赞同,主要因为满族并不被视为中华民族的正统。清朝在刚成立之际,其军队对百姓施加了极其残暴的暴行,众所周知的嘉定三屠事件,更是让人们对其忌惮不已。清军入关之初,为了有效控制民众的思想,强迫实施剃发令,若发现任何未剃发的百姓,便会立即处决。自这一条令推出以来,不知有多少无辜百姓死于清军的屠刀之下,悲剧可想而知。
然而,在这一波剃发的风潮中,却有一群人享有特权,无需遵守剃发的命令。这难道不是对清政府旨意的公然挑战吗?究竟是谁拥有如此胆量?这一群体正是我们国家传统的道士。道士的服装和信仰都深深植根于汉族文化特征中,望之可见。而在清政府的剃发令中,竟并未包括道士,反之还允许他们保留原有的装束,这又是为何?
根据民间传闻,清朝颁布的十准中特别提及对道士的豁免,而这一成果的取得发生在清朝刚入关之际。张洪任等道教人士专门前往顺治皇帝那里进行了上书申请。1644年,清朝入关之际,整个中国局势极其混乱。在这种动荡情况下,清政府试图通过剃发令来摧毁汉族百姓的抵抗意志,同时拉拢地方豪绅,以维护统治。然而,由于执政基础尚不稳固,这一剃发令遭到了广泛的反对,清政府不得不暂时搁置此令。然而,随着清军稳步南进,南明朝廷岌岌可危,清军便再次提出剃发的要求。
与此同时,当时中国最主要的两大宗教——道教与儒教,经过多年的变迁,已逐渐失去了自身的气节。在清军强大的攻势面前,他们未能发挥抵抗的力量。儒家的衍圣公甚至上书称颂顺治皇帝的伟业,剃发令发布后,他更是作为代表主动剃发以示归顺。而道教的天师张应京也亲自向多尔衮奏上了道教的祥瑞之物,虽道教和儒教都力求维护自身的利益,但孔府中藏有一些汉民族服饰,而道教方面多次上书请求保留道士的传统装扮。
起初,多尔衮并未将这些宗教领袖放在心上,但随着清政府对百姓的压迫愈发加重,民众的反抗情绪日渐高涨。为了稳定当时动荡的局势,清朝决定寻求在中国有着悠久历史的道教的支持,于是给予了道教诸多恩赐,并安排新任道教天师张洪任前往北京觐见顺治皇帝。在张洪任的劝导下,清政府终于对道士不剃发的问题表示了同意。
实际上,这一决定很可能是源于张天师与顺治皇帝之间的交流。当时年幼的顺治皇帝,听闻张天师表达了对道教的忠诚来意,并对道袍进行了改良,使其结合了更多满族文化的元素。最终,顺治皇帝选择了答应道士不剃发的请求,作为统治者,顺治皇帝希望自己的话能够遵守,而道士的存在对于政权的稳定并没有构成直接威胁,因此得以豁免剃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