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细读《三国演义》的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曹营的许多将领,不论自己是否有足够的实力与关羽对决,却总是迫不及待地想要与他一较高下。然而,当面对张飞或赵云时,绝大多数将领,除了少数几位极具胆略的武将,通常都会尽量避免与这两位猛将正面交锋。即使在小说中这种现象频频出现,历史的记载中也能找到类似的迹象。
无论是在《三国演义》还是《三国志》中,关羽的威名显然远超张飞和赵云。他擒斩的名将更多,且战绩显赫。例如,关羽在史实中单枪匹马水淹七军、万马军中刺颜良、擒于禁斩庞德等壮丽事迹,使他成为了令人敬畏的传奇武将。相比之下,虽然张飞和赵云也有不少值得称道的英勇事迹,但他们屠戮的顶级对手似乎相对较少。因此,从战绩和名将的角度来看,关羽无疑更具威胁。
在水断桥一战中,张飞三声怒吼,曹营众将因此纷纷慌乱逃散。若这一段仅为《三国演义》中的虚构情节,倒也可以理解,但更为令人吃惊的是,这一幕竟然出现在《三国志·卷三十六》的历史记载中。让人疑惑的是,在当时刘备已处困境,而他所带领的伏兵不过是些无关痛痒的小队,怎么可能凭借如此微弱的力量,便能吓退曹营的精锐士兵呢?
长坂坡之战时,刘备的主力几乎全军覆没,赵云带着刘备的幼子阿斗孤身奋战,奋勇杀敌。令人惊奇的是,曹营众将虽然都在高地上注视战局,但并未出手阻拦赵云。唯一一位紧追赵云的是张郃,其他人则似乎更像是在观看一场热闹的戏剧。更为离奇的是,曹洪骑马下山,与赵云略作交谈后,竟调转马头回去。赵云和曹洪当时已经接近到可以一触即发的距离,曹洪本有机会出手,却选择不战,这似乎表明他并不愿意承担与赵云交战的风险。
对此,许多读者提出不同看法:曹营的将领不愿与张飞交手,是因为张飞与夏侯渊有着深厚的家族关系,得到了夏侯家的庇护;而面对赵云则是因为赵云持有曹操亲赐的青釭剑,这把神剑令曹营将领心生忌惮。的确,张飞与夏侯渊之间的关系极为特殊。史书记载,张飞娶了夏侯渊视若掌中宝的侄女,这一段历史往往被忽略,但在文献中得到了证实。由此可见,张飞不仅得到了夏侯家族的支持和认可。
张飞与夏侯家族的关系中,有一段值得关注的历史。在刘备被吕布压制时,张飞曾前往曹操处请求援助,得到了夏侯惇的支持。曹操为了表示感激,亲自赐酒给张飞,并任命夏侯惇为先锋,彰显两人之间的深厚友谊。张飞与夏侯家的婚姻关系,也再次证明了两者之间的密切联系,这在历史文献中屡有记载。
正因为张飞的身份与背景特殊,他与夏侯家的紧密关系,使得曹营的将领面对他时,往往感到犹豫不决,甚至不愿意直接交手。毕竟,击败张飞不仅仅是与他一战的风险,更涉及到与夏侯家族乃至曹家关系的复杂性。对于任何理智的将领来说,这种局面无疑是需要深思熟虑的。
此外,张飞曾多次让曹营的将领心生惧意。譬如,在与张飞的对阵中,张郃一度被逼得弃马逃入山中,而许褚则被张飞的长矛刺中肩膀。更为戏剧化的是,曹营将领并没有出手复仇,而是批评张郃的失误,并要求将其斩首。这一系列事件表明,曹营的将领对张飞既有敬畏,又因复杂的局势而选择避战。
在三国众多人物中,关羽无疑以其卓越的声望和威力占据了显赫的位置。击败关羽,无论成败,都意味着极大的风险,但从中获得的荣誉与回报同样丰厚。相比之下,面对张飞或赵云,即便战胜了他们,似乎也不会得到太多荣耀,而若败北,可能会丧命于他们的长矛或青釭剑之下。因此,曹营的将领们选择了避开张飞和赵云,甚至与关羽死拼也远比与这两位勇猛的将领交战来得划算。
或许,如果曹营的将领们回顾自己的一生,他们也会理解:与张飞、赵云的对决,确实是一笔赔本的买卖。毕竟,谁愿意在沙场上冒着丧命的风险,却无法从中获得足够的荣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