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曾国藩征战江湖并最终获得胜利后,湘军的声势便如洪流般横扫四方,威不可挡;而在僧格林沁肃清燕鲁之地,京畿的安全得到坚实保障。南方有曾国藩出征,北方有僧王镇守,二者无疑是太平天国的强劲对手,也正是这两位英雄,撑起了清朝的基业,令其得以延续。
僧格林沁,博尔济吉特氏,是晚清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将领。据《蒙古世系》记载,他是成吉思汗的二弟哈布图哈萨尔的二十六代孙。道光五年(1825年),僧格林沁被选为索特纳木多布斋郡王的继承人,接替科尔泌左翼后旗扎萨克郡王的职务,并于同年荣获三眼花翎,步入了显赫的军事生涯。
在《清史稿》中,僧格林沁被誉为英勇善战的代表,尤其是在抗击英法联军的大沽口保卫战中,他带领清军成功抵抗外敌入侵,捍卫了国家的尊严与疆土,因而名声大振。尽管在英法联军之战中,僧格林沁因违抗咸丰帝撤军的命令,被罢去了三眼花翎并剥夺了正黄旗领侍卫内大臣的职务,但面对山东捻军的起义,清朝几乎无人能抵挡敌军,咸丰帝最终还是恢复了他的郡王爵位。
僧格林沁的军事才能与治军作风受到了史学界的高度评价。《清史稿》记载他治军公正廉洁,严明的纪律使得部下无不心服口服。他在对抗敌军时,不畏艰险,始终坚持以杀敌为最终目的,不畏艰难,不惧挑战。
对于太平天国的历史影响,僧格林沁的形象可谓褒贬不一。对太平军而言,他是让人心生恐惧的刽子手,而对清廷而言,他则是国家的支柱和保护者。有人称他爱护百姓、行事公正,甚至在他战死之后,同治帝特意以亲王的规格为其下葬。当僧格林沁的灵柩被运回北京时,百姓纷纷停业,街头巷尾哀号一片,献上的万民伞超过七十把。紫禁城的百姓也纷纷前来迎接,哀哭声震耳欲聋,尽管这些记载略显夸张,但可见他在京城的崇高地位和广泛影响。
至于僧格林沁是如何战死沙场的,《清史稿》对此并未作过多详细记载,更多的流传是来自山东的民谣和坊间传闻。民歌中有这样的句子:“张皮绠,真正强,麦稞地里杀僧王。”由此看来,张皮绠就是杀死僧格林沁的人。
张皮绠,涡阳人,出身贫寒,自小家境贫苦。其家族为捻军的一员,父亲去世后,张家常遭清军搜查,张皮绠最终投身捻军,跟随张宗禹参与抵抗清军。在捻军的阵营中,张皮绠练就了一身武艺,成为一位出色的战士。
随着时间的推移,前一年遵王赖文光便开始了对僧格林沁的进攻,他将僧格林沁从河南一路追至山东,双方交战的时间长达一年,清军在连续的战斗中已经疲惫不堪。到了同治三年,张宗禹在曹州一带设下圈套,引诱僧格林沁入内,最终导致清军陷入了埋伏之中。
虽然清军的士兵已经疲劳至极,但僧格林沁依然顽强突围。然而,在这场突围中,他受伤并藏身于麦田中,未被太平军发现。若他成功逃脱,清军仍有反扑之力,但命运的转折却由张皮绠引发。张皮绠带着短刀步入麦田,他悄悄靠近并突然大喊:“僧妖!你果然有今天!”随即刀光闪烁,僧格林沁未及反应,便被一刀斩杀。张皮绠因此一战成名,风光一时。
太平军灭亡之后,张皮绠隐居于乡,娶妻并开设了酒坊。然而,他在酒后失言,最终被人举报,遭到逮捕并处以凌迟。行刑前,张皮绠仍旧清晰地描述了当年杀僧格林沁的经过,言辞犹如绘画一般,历历在目。